冷酷商人VS慈善家
抛开巨额财富不谈,盖茨的奋斗史正是典型的美国企业家成长史。当然,现年52岁的盖茨出生于富裕家庭,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为他在年少时接触电脑创造了条件。
但是,盖茨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有两件事情可以永远改变科技领域:个人计算机的力量以及通过销售软件获取财富的机遇。这种远见促使他从哈佛大学退学,并同高中好友保罗·艾伦一同创办了微软,书写了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成功故事。
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微软研发技术顾问艾德·拉佐斯卡说:“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微软的成功是)两位少年的追梦故事。”
盖茨的成功故事激励了众多学生跨入计算机科学领域。最近,盖茨在华盛顿大学演讲时,现场听众本来限制在750人以内,但拉佐斯卡称“现场起码有1万听众”,“我认为,尽管现在有其他精英可与盖茨相提并论,但是这并未降低他的影响力。”
在商界,盖茨的传奇不仅仅是他成功地建立了微软帝国,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执掌公司日常运营。库苏马诺称赞盖茨一直是最受敬仰的商界领袖之一,并强调称,盖茨对技术的洞察力总能让周围的人印象深刻,“他从一名普通高中生成长为行业高管。”
微软WINDOWS软件雄霸操作软件市场。但也有观点认为,微软的成功部分是用牺牲其他公司的利益所换取的。
的确,有许多人对盖茨不屑一顾。如果用谷歌搜索“I hate Bill Gates”(我恨比尔·盖茨),你会看到惊人的674000个搜索结果。
上世纪70年代,盖茨认为软件开发应以盈利为目的,并努力遏制自由共享软件的发展,从而初次树敌。一些早期的极客抱怨称,盖茨并非了解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一人,他只是首个在这一市场实现商业化的企业家。“一些PC业人士视盖茨为异数,认为在他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开拓者。”里夫林称:“微软和盖茨最了不起的天赋是:盖茨是一个了不起的模仿者。”
这些批评伴随着盖茨的整个职业生涯,并最终引发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引发了美国及海外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而美国司法部1999年的反垄断调查结果表明,盖茨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浏览器Netscape,几乎不择手段。
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当时的民意调查却显示,案件并未严重影响公众对盖茨的看法。
“我们总是对冷酷的成功人士爱恨交加。”目前正在撰写一本反映微软反垄断案书籍的霍华德大学法学教授安迪·加维尔指出。
许多目睹盖茨在美国反垄断案表现的人,对他摇身一变成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慈善家感到惊奇。这种双重性格也是盖茨公众魅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维尔说:“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如此好斗的人,在他还算年轻——50多岁的时候——就决定投身于慈善事业,更不用说将个人财富也捐赠出来。这种做法真是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