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图片
搜 索
宋朝人如何过重阳?这些宋词里有答案
2018-10-17 08:37:10 来源:北青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待到重阳佳节,宋人更是簪菊成风,如范成大“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朝中措》)。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南宋宫中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就要提前准备一万株菊花,以备重阳簪花之用,“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临安的重阳节,百姓们也会头戴菊花,畅饮新酿美酒。

  苏词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牛山沾衣”的典故。《韩诗外传》记曰:“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古代君王很少暴露自己内心软弱的一面,但齐景公作为大国之君,在登高望远时能够坦白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的确难能可贵。虽然后世也有嘲笑他的,如李白“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古风》)。但大多数人对此流露出尊重和同情,毕竟在死神面前,人类都是同样脆弱如芦苇。

  杜牧写下这首重阳诗的时候,想起了在牛山沾衣的齐景公早已化为黄土,帝王将相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己与张公子这样的失路之人?

  相比而言,苏东坡把它随意涂抹,填作宋词,却有了几分戏谑的旷达味道。比起唐诗的一本正经,宋词的字节更为灵动,似乎消解了生死话题的严肃与无解。

  特别是最后一句,苏东坡不动声色地把“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改成“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似乎把那种对人生易老、生命有时的无奈,化成了看透世事却又乐观待之的清澈洞明。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魏晋人所作《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虽《西京杂记》所记未必是汉人风俗,然可印证最迟在魏晋时代,九月九日即为一个与长寿有关的日子了。

  魏晋时代人们对于生命长短的体悟开始深切,一方面追求生命的长度,即使是嵇康这样的高士,也“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一方面又恐惧于生命的无常,如石崇在《金谷诗序》中所悲叹:“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嵇、石二人虽人生道路迥然不同,其命运却皆未得善终。

  相比而言,出身贵公子的曹丕曾在重阳节送给书法家钟繇几束菊花,并写下《九日与钟繇书》,开头便解释了重阳寓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从中可知,由于“九”与“久”的谐音,九月九日被视为一个“宜于长久”的吉利日子,在这一天饮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即使是曹丕也未能免俗,赠友菊花作重阳下酒之用,“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所谓菊花酒,并非简单拿菊花泡酒,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可知,在重阳节黎明时分,人们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掺杂在黍米中浸曲酿制,直到次年重阳“瓮满好熟,然后押出,香美势力,倍胜常酒”,才能酿成真正的重阳菊花酒。一年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都浓缩在菊花酒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焦志明
【专题】社会频道图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