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申请返还31万元扣押案款
诈骗案20多年未结暂扣款该如何处理?
申请人:已返还5万元,就应一并返还赔偿义务机关:证据不足,难定扣押款归属


收容审查家属告知书
因一起国家赔偿诉讼,尘封了22年之久的“诈骗案”再次被翻开。虽然“诈骗案”的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至今尚未归案,但当年公安机关扣押的30万元暂扣款是否该返还?当年的报案人75岁的李先生认为,24年前自己被骗了31万元,扣押的款项理应返还给他。在向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区公安分局申请国家赔偿被拒绝后,李先生向昆明中院递交了国家赔偿申请。24日上午,昆明中院赔偿委员会法官组织双方进行了公开听证。
回顾
一起诈骗案
时光回到24年前,50岁刚出头的李先生那时是商界大佬,名下坐拥多家矿业公司,在昆拥有多套房产,在烟草行业也是小有名气的“烟老板”。当时的一起诈骗案,成了他心中的结。李先生说,如今老了,他想让案件有个圆满的结果。
在李先生的记忆里,当年他们做边贸烟生意,每一笔生意都要有报关单才能做。1993年12月13日上午,一名沈姓男子称其拥有报关单,经该男子介绍,李先生又认识了另外一名男子李某。
双方签订书面协议后,李先生从对方手中获得了5份海关报关单,每一份需支付6万元购买。除了购买报关单的30万元,当年李先生还支付了1万元车旅费。
1994年,李先生洽谈业务时,才发现购买来的报关单都是假的。此时,他试图联系沈姓男子和李某,但两人已不知去向。
责任编辑:罗琳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