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焦点新闻
搜 索
食品“爆款”谣言层出不穷 中老年人容易被误导
2017-04-18 15:45:52 来源:央广网  作者:潘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噪音”之一。特别是和民生相关的食品药品相关话题,更是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的谣言甚至引发恐慌。

  近几年关于食品的谣言:

  1.豆制品含有大量植物性雌激素,会提高乳腺癌的患病几率;

  而实际上:豆浆里面的大豆异黄酮能起到对雌性激素的双向调节作用,反而还能够预防乳腺癌。

  2.儿童牛奶饮品中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

  肉毒杆菌喜欢存在于蛋白质含量高的地方,牛奶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而且企业生产时会经过高温杀菌,不可能有肉毒杆菌滋生。

  3.吃菠菜和用铁锅炒菜都可以帮助补铁;

  真相是:植物性食物在补铁方面都是欠缺的,菠菜也不例外,含量低,吸收差。至于铁锅,含量是够了,可它是无机铁,基本不会被人体吸收。

  4.吃鸡鸭会感染H7N9致死;

  危言耸听。而事实上,禽流感病毒不耐热,煮熟烧透的食物可以放心吃。

  5.紫菜和粉丝是塑料做的,一点就着;

  严重不实,“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本就是紫菜的特点,凭此说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断。而粉丝以淀粉为主要原料,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易燃是正常现象。

  6.面条洗出“胶”,不能吃;

  假得离谱。面条洗出的“无法溶解”的胶状物质是面筋。小麦粉在水和揉搓的作用下会结合成网状,并且不溶于水,和塑化剂扯不上关系。

  那么,这些谣言到底如何产生,又该怎么扼制食品药品谣言的传播?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举行通气会,探讨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

  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总结这些“爆款”谣言,往往都有其规律。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误导百姓。

  四是戏虐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