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一些认知逻辑也未必是可靠的,比如认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和市场现状存在错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并且试图纠正这个问题,按着大学生的肩膀让他们坐进某些岗位。其实,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完美”,何尝不是市场机制在传导着信号?这些信号,本该引导着产业结构和政策的转变。所以,这种所谓“错配”并非不正常,市场没有出错,但人们对此的认知反而可能出错。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并不是头一次出现,往年也有“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这些年社会也自发出现了一些缓冲办法,比如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以一种计划之外又不那么正规的方式,吸纳了相当多的人口,据统计已经超过2亿,大学毕业生群体成为其中主力。
市场会传递信号,也会自发形成资源配置的方式,关键是社会政策能否对这种自发秩序加以认可,比如政策层面保障灵活就业的平等地位等。配合社会发展顺势而为,也不失为务实、高效且低成本的解决办法。
说一千道一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太可能在静态框架里解决,只能在动态的过程中解决——经济发展、产业繁荣。据预测,未来几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增长可能仍在百万左右,这种压力会是持续的。社会希望更理想的产业分布,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多元,这一切调整,都得建立在高质量运转的基础上,在经济运转当中去配置资源,眼下激活经济就是其中关键。
求职的毕业生要经历很多考验,对于社会来说这也是一场考验。1000多万毕业生,似乎是个庞大的数字,但还远远谈不上“大学生太多了”。截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学生只占全部人口的16%,并非“遍地大学生”。如果我们感觉到“多”、感觉到压力,那其实是大学生在给当前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提出命题,如何解决,恐怕还在包罗万有却又始终精准的两个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