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毫无意外地又创下历史新高。从去年开始,媒体就预测毕业人数要突破1000万。节点倏然而至,马上这1076万人就要来了。
很显然,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轻松。疫情冲击、国际形势、政策调整,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让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一个较为严峻的场景。
从已知的信息看,社会也可以说是想尽办法。高校的书记校长开始访企拓岗促就业,并且还有具体的数字指标;一些大学考虑到学生线上面试不方便,还设置了线上面试间。这些细节,描摹着高校的“用力”程度,折射着就业压力。
从媒体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就业市场的特征。比如有媒体总结现在是“两头”抢手“中间”冷——处于两头的博士和职业教育专科抢手,中间层的广大本科和硕士则比较困难;也有媒体发现,“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仍很突出,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还不够饱和,希望大学生改变预期等等。
这些对形势的分析都有道理,但现实的尴尬之处在于,大学生不是无意识的流水,很难用“指哪打哪”的主观意愿让他们自动流入“计划”当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