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打卡也能透露地理信息
其实,关于手机定位可能会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并不新鲜,有些不只是关系到个人用户,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利益。比如,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步数和运动轨迹曾引领过社交软件的新风潮。运动“打卡”,与友人分享并收获“点赞”,甚至吸引更多亲友加入进来,的确是一种兼顾健身与社交的好方法。然而,之前也曾发生过军队官兵“晒出”的运动轨迹中出现营区周边地名、地标的案例,存有极大的泄密风险。由于不少计步软件都是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来获取和统计运动距离,若将分享的位置信息、活动范围做比对,就有可能泄露所处位置。
除了位置泄露带来的安全隐患,被推送广告也令人不胜其烦。推特此前就曾披露,部分在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平台登录多个推特账号并在其中一个账号选择共享位置数据的用户,其相关地理位置数据可能会被分享给推特的合作商,对方将接收到未经用户授权的位置数据。
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究竟掌握了多少用户的位置信息?其中又有多少处于安全存储的状态?专家认为,虽仍有窃取用户信息的个案发生,但互联网安全近几年取得的进步令人欣慰。
2018年,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就曾联合发布《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8年上半年)》,对1100余款手机APP获取用户隐私权限情况进行统计,从而评估APP的隐私安全。结果显示,800余款安卓APP中未获取隐私权限的仅占0.1%,但多数都在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截至2018年上半年,安卓APP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比例已降至5.1%。
平台要确保用户隐私不“裸奔”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公司在开发手机APP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所得数据的私密性,不被盗取和错用,维护用户数据隐私不受侵犯。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第四十二条就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如今,互联网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将用户个人隐私上传至平台服务器,对这些内容若没有加以足够保护,相当于让用户“裸奔”,所带来的便利也会被安全隐患冲抵。如果被不法分子窃取了公民位置信息并造成损失,APP平台及相关服务提供商要承担相应责任。
与此同时,用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客观上,网络环境下手机APP的安全漏洞很难100%杜绝,被攻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些软件的权限也需要使用者来判断是否开启。用户应该提高安全和隐私意识,仔细斟酌是否有必要赋予APP权限,在不需要时关闭GPS定位功能,做好自身网络安全的“把关人”。(本报记者孙亚慧)
- 牛!小伙推倒2万多张多米诺牌再现38个夺金时刻2021/08/10
- 32支球队参与北京首届“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决赛阶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