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90后女孩与3800年前的火烧沟彩陶:就像与先人对话
2017-09-05 10:3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没有编制没有男友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头

  做彩陶是一份很“土”的工作,李娜介绍,在上手拉坯之前,就有一套繁琐的工序:首先是选土,以火烧沟遗址附近(非保护区内)的红土最佳;然后是筛土,剔除土壤里的杂质;接着是粉土,将筛干净的土倒入粉碎机碎成面粉状;再是泡土,在泥池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粉好的土均匀地撒入水中,让其自然吸水沉淀;然后是和泥,将泡好的泥放入和泥机搅拌,实时掺入干土;最后是炼泥,将和好的泥放入炼泥机,把泥巴中的空气排干净。

  接下来,经过拉坯、阴干、修坯、彩绘、再阴干、晒干、烧窑、冷却、除碱、打蜡或做旧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步都不出错,才能诞生一件彩陶器。

  李娜上大学时就喜欢陶艺,虽然是雕塑班的学生,但隔壁陶艺班的毕业答辩,她从头听到尾,大三时,还和同学专程到景德镇学习了一个月。听说家乡玉门有专门做彩陶的地方,李娜一毕业后就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故事猜中了开头——李娜在研制中心学习拉坯、彩绘、烧窑等工艺,进步迅速;却没有猜中后续——整天和泥巴打交道,接触不了人,父母又住在80公里之外的玉门老市区,独处成了一个年轻女孩常规的生活方式。

  “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6点下班,除了吃饭就是做陶。有时候没做完,周末就继续。”李娜说,“反正我没有男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多。”

  工资从最初每月1800元涨到了现在2300元,李娜形容“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但掐指一算,每年花在房租水电暖气上的钱就得近1万元,手里真留不下什么,偶尔还要靠爸妈补贴,“听说有的朋友还会给父母寄钱,心里有点难受”。李娜“忽悠”过大学校友来这里工作,“结果他们一听说这里的条件,都跑了”。

  “不是美术馆的在编职工,26岁了没有男朋友,收入那么低,家里人总会拿这些来说我。我想过离开,可是离开了就和我的理想太远了。”李娜说,“我总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比如,我想过瓷有景德镇、紫砂有宜兴,那彩陶就有玉门啊!别人听了可能会觉得荒唐,但我觉得有理想才有动力,才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套用一句用滥了的话,彩陶已经成了李娜的生活方式,翻开一本书,看到一件文物,她首先想的是“和火烧沟彩陶有什么关系”,第二个念头是“我能做些什么”。在她不遗余力的“自来水”之下,身边的朋友们也渐渐对彩陶产生了兴趣。“有个兰州的小朋友,每年假期都会跟着外婆来我这学十天半个月,还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同学们。”

  火烧沟彩陶研制中心内的半成品。

  做彩陶就像与先人对话

  8月27日~29日,“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玉门举行,汇集了全国80多位专家学者。李娜特地跑去听了持续数日的会议全程。

  身处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火烧沟墓葬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里就与今天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而权杖、喇叭口耳环等文物,也明显受到近东地区的文化影响。

  李娜在遗址附近捡到过碎陶片,“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就像穿越了,不对,就像遇见了爱情。总觉得制作彩陶的过程像是在与彩陶对话,在与先人对话”。

  现在,关振国和李娜的彩陶作品已经走出了研制中心的库房,走出了玉门,参加过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展会。今年7月,研制中心又招了一个新同事,人员队伍在壮大。

  20多岁的姑娘,对彩陶有着比复制更多的热情,“火烧沟彩陶没有专门的图册,我从去年就开始到处搜集相关文物照片”“我在攒钱买相机,想把这些年做的不错的作品拍下来,做成影像资料”“我学了金缮技术(用金箔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名称——记者注),这窑烧出来后如果罐子有裂痕可以试试”“以火烧沟文化为基础,我想做一些相关的文创产品”……

  “我的年代它叫火烧沟,你的年代叫它什么?我的年代这里是荒原,你的年代是否溪水潺潺?我走过风蚀的汉长城,凝望已是残垣的鼓楼,抚摸戈壁遗落的陶片,驻足在沙漠边缘……我是否重合着你的脚步走了你走过的路,我是否仿着你的动作做了你做过的姿态?”

  李娜悄悄把她写的一首诗给记者看。自从来到研制中心工作,这样的文字她写了很多。除了“做罐子”,她好奇很多事情,比如,出土彩陶上一道一道的细纹是用什么画上去的?那时候就有毛笔了吗?还是用木棍?

  很多疑问学界尚未定论,但对仍生活在丝绸之路上的年轻人来说,追寻的答案关乎历史,也关乎青春。(记者蒋肖斌)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