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女孩与3800年前的火烧沟彩陶
一说起做陶器或者陶艺,在大城市的人眼中,就是在装潢雅致的工作室里,穿上美美的围裙,用双手把细腻的泥拢成一件器皿,消磨一个下午,再晒个朋友圈,总之十分文艺。但对90后姑娘李娜来说,氛围截然不同。
李娜的工作是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彩陶研制中心(以下简称“研制中心”)做彩陶。所谓研制中心,其实是县城近郊3间没有任何装潢的活动板房,由车库改造而来,甚至没有厕所。屋里最大的装饰品,是一幅占了一面墙的彩陶图谱。
从2015年7月大学毕业起,李娜已经在这儿待了两年。她唯一的同事兼领导,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沟彩陶陶埙制作技艺”传承人关振国。
研制中心目前还处于仿制阶段,严格依据文物的器型和纹饰而做陶器。迄今3800年的火烧沟彩陶,就在这一老一少两代人的手中慢慢成形。

李娜正在绘制彩陶纹饰。
土与青春一起飞扬
关振国今年55岁,玉门人,从小喜欢画画,在那个没有电脑制图也没有喷绘的年代,玉门市文化馆的展板,很多都是他亲手画的。在参与1981~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甘肃玉门段的工作时,他第一次注意到,原来家乡还有名声在外的火烧沟彩陶。
火烧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因为遗址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似火烧,而得名“火烧沟文化”。1976年,火烧沟遗址发掘工作开始,共清理了300余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彩陶。火烧沟遗址也被中华文化遗产学会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最初就觉得是几个斑驳的罐罐子,好奇几千年前的人怎么会画出如此匀称、流畅的图案。后来看到《中国彩陶图谱》中有对火烧沟彩陶的详细描述,我才知道,纹饰代表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比如,方格代表田地,那是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关振国回忆,那时候资料不全,也没有网络,对火烧沟彩陶的兴趣就被暂时掩埋了。
直到2014年3月,火烧沟仿古彩陶研制中心在关振国的多方奔走下终于建立了。但地方政府能给的也只有3间车库和最基本的原材料。3月的西北还是严冬,为了赶进度,关振国带着玉门美术馆几个工作人员在没有暖气的车库里选土、和泥、练习拉坯,经常干着干着水就结冰了。
请来教彩陶制作的老师告诉关振国,你们起码3年才能做出成品,但最后,他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出炉了第一批成功的作品。当然,背后的代价是烧坏了好几窑——一窑就有三四百件陶罐。
2015年7月,李娜从郑州一所大学的雕塑专业毕业,正式跟着关振国学做彩陶。在她之前,和关振国学做陶的有电焊工出身的、有当过屠宰场工人的、也有做过家装的,但没干多久都纷纷走人。大概在亲身体验后,他们都发现,相比原来的职业,做彩陶真是一个又累又不挣钱、而且看不到前景的行当。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搞卫生。西北的灰本来就大,我们做陶器,要选土,灰就更大。如果隔壁那间车库的泥土粉碎机一开,这间屋子也得尘满面。”采访李娜前,她说先要收拾收拾,但踏进研制中心(其实更像工厂车间)的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也没看出她收拾了哪里:澄泥池里盛着没用完的泥,盆里装着土,地上、工作台上、凳子上……屋里到处都是土。陶器的制作过程决定了这是一份土与青春一起飞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