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一些社交电商异变背后:零售好机会还是传销新外衣
2017-08-29 10:19: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制定行业标准赶不上变化速度

  屡屡出现的社交电商涉嫌传销事件不仅让一些消费者及其家人受到困扰,也给社交电商行业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

  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发布的《2017中国社交电商和微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社交平台已成为消费者网购的一个渠道。以社交电商的一个代表微商行业为例,2017年微商行业发展规模预计将达6835.8亿元,从业人数将达2018.8万人,可望保持超过85%的高速增长。社交电商甚至被业内认为可能是电商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2016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消费行为报告》显示,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流量分布集中度较高,63.1%的流量来自朋友圈分享,23.79%的流量来自于群聊,单聊占比12.71%。报告认为,这种分布契合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产品,带领电商进入了3.0时代”的行业现状。

  凭借去中心化、多流量入口、特定消费场景精准匹配消费群体等特点,社交电商的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但若处理不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可能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市场监管部门已采取不少措施治理社交电商领域涉嫌传销的乱象。除浙江工商部门近期针对云集微商的巨额罚款外,7月28日,工商总局还印发了《关于做好近期打击网络传销重要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对所罗门矩阵、中券资本、摩能国际、中贝蛋业、旅爸爸等涉嫌网络传销案、事件进行摸排,加强监控,适时、视情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研究对包括微商在内的社交电商的管理办法。据媒体报道,8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韦犁副司长一行到深圳市考察微商发展与监管工作,考察组一行到腾讯网总部实地了解微商发展状况,就如何促进微商发展与管理等问题,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和交流。

  于立娟表示,最近出现了不少问题,监管部门也在研究管理制度。但由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制度建设面临挑战。一是网上行为更加私密,发现案件比较难,往往要依靠消费者投诉举报;二是不少事件通过网络裂变,发生速度太快,监管跟不上;三是有些违法微商把信息传播和交易行为切割开。比如在微信上交流,但在其他渠道交易,导致违规行为碎片化,难以举证;四是工商等管理部门是区域化管理,而很多违规事件通过互联网跨区域实施,给监管提出更多挑战。

  据于立娟介绍,今年,社交电商行业标准《社交电商经营规范》的起草已经启动。这部行业标准的制定,将对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起到重大作用。

  她透露,该标准起草工作大概需要10~12个月完成,与一般行业标准通常18个月的起草周期相比,速度已经很快。但是,社交电商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太快,她感觉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的脚步总是差一截儿,还需要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尽早完成。

  对此,赵占领建议,在专门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工商部门的行政监管责任重大,应加强对社交电商模式的合法性的监管。

  李旭也提到,为规范社交电商,执法部门应早发现早预警早查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传销组织黑名单等,避免老百姓卷入传销组织。

  (应采访对象要求,朱峰、赵星、王丽为化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