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作业莫留漏洞
“如果孩子真的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完成月相图,恐怕只能熬夜不睡觉了。”汤海明笑着说道。他坦言,借助搜索引擎或者自然课本,“猜”出月相变化图并不难。但科学探究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从而引导孩子掌握实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科学作业本身存在科学常识漏洞,难免让人遗憾。他建议,这份作业不妨加一小题,就会变得很有意思。“当你没有在晚上7时到9时的天空中看到月亮,想一想是究竟什么原因?”如此一来,也能让孩子定时定点仰望星空,做好记录和观测,而不是凭空想象。
汤海明说,这种常识漏洞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在文学作品乃至课文中出现。在日常科普活动中,经常有孩子最关心“天空中最亮的那颗北极星”在哪。这让科普工作者们哭笑不得——放眼星空,北极星的亮度只有二等,远比不上在上海夜空时常用肉眼就能轻松看到的织女星、牛郎星等。在帮儿子复习功课时,汤海明发现,在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课本中有一篇描述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童年故事的课文《数星星的孩子》,课文中写到“离它们(北斗星)不远,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
“文学作品中为了体现主题,进行适度的强调或夸张无可厚非,但是编者不妨在注释中标明科学的真相,避免误读。”汤海明说。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