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全民潜规则”制造者
中青报的调查示99.8%人吃过潜规则的亏,但高达78.0%的人选择“忍了”,认为维权成本过高。“现在光靠几个人来维权是不够的。如果所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都能提出来,这些潜规则就不可能存在了。”专家如此说。
也有消费者呼吁:“我们日常也要带头抵抗这些霸王条款!什么事都要较个真,这样就会少吃亏了!”但有此行动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本来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往往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成为“惯例”。因此,与其说人们“被潜规则”,不如说每个人都是“消费潜规则”的制造者。
女学生为了一顶博士帽,不惜用金钱、身体与老教授做交易。一名学者前不久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他在大学任教的好友对此笑称:其实很普遍,只是梁老没“玩”好,媒体大惊小怪而已。
真令人感慨,潜规则已经到了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近年来,高校招生丑闻不断。丑闻背后,考生不是努力准备专业,而是费尽心机盘算如何抄小路;考官不是严把考试关,而是接受财色贿赂。当潜规则成了公开的秘密时,比潜规则更可怕的,就是大家去适应潜规则,去利用“潜规则”。
也有专家建议立法破除潜规则:要根除这种不良风气,就应让每一项权力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放在制度的监督与制约之中。唯有如此,“潜规则”才能守规则。
老教授也是“全民潜规则”受害者
“中国音乐殿堂级的人物都栽到了潜规则上”——人们不是为潜规则震惊,而是为当事人的身份震惊。其实尘世里本没有干净的人,都要靠规则来约束。随处可见的潜规则,让明规则变成一捅就破的窗户纸,梁教授自然不能免俗。
如果一切正相反,任何潜规则都铁定受到惩罚,梁教授也就不至于晚节不保。因为在一个潜规则无所遁形的社会里,他连潜规则的念头都不敢转,更别说动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