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北京6月22日电 “胡同,不只是旧日北京的历史遗存,也是现代北京的明信片,对于北京人来说,它也是家,是一日三餐炊烟升起处,是童年的嬉戏,更是祖祖辈辈的传承。”199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人文摄影的中学教师李强开始拍摄北京胡同,此后20余年,北京胡同成为他坚持记录的题材。
2023年,这些影像被整理成《四时胡同》,由五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下这本书正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展。
李强表示,“四时”即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照片于街坊巷尾的砖墙瓦缝间记录时光的痕迹,为追踪溯源这座城市过往的人,提供了一个可见可触、灵活生动的历史博物馆。
这些摄影作品拍摄于北京的特色胡同,既有地域的交叉、又有时间的跨越,希望通过作品展示表现北京的民间之美,也引起人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总结。
作为城市主要的组成部分,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条?《四时胡同》中写道,没有人全部统计过,但各个朝代却有优秀的文学家来记载它们。这些作者堪称是最早撰写北京地理与风土人情的作家。
明张海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晰记录了当时内城的900多条胡同、外城的300多条胡同。清朝在册的胡同有1800多条。1982年出版发行的《古今北京》中对胡同的记录为4550条,是胡同统计数字最高的一次。
“北京胡同分布范围比较广,我拍摄比较多的有前门大栅栏一带、崇文门珠市口附近、什刹海周边、西四一带、宣武门北侧等地方。比较有特色的胡同有许多,例如:大栅栏地区胡同带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这里如今依旧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老胡同和许多古老的建筑;烟袋斜街的明清风貌和京味文化十足,是北京较有名气的商业文化街;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以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多为大宅院;北京最文艺的五道营胡同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杨梅竹斜街明代称‘斜街’,因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故而得名,拥有浓郁的文化艺术底蕴;南锣鼓巷始建于元朝,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四时胡同》的序言中写道。
胡同是生活的缩影,掺杂着人情味和烟火气。在任何一条胡同中漫步,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胡同里生活的平常和宁静。李强说,这本书采用了中英双语出版,希望外国朋友也可以通过照片,了解中国,走进北京胡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