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网络素养是堂“必修课”:共建网络素养生态系统
2024-06-22 14:39: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与父母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就越高;父母干预上网活动的频率越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越高;整体而言,家庭氛围越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越高。

  “家长的网络素养教育与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同等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表示,此次《未保法》修订中,对儿童权利公约中的重要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进行了本土化表达,即“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是权利主体,家长要保护孩子使用网络的权利,不能一禁了之。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为孩子上网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素侠近年在乡村一线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在互联网使用行为以及网络素养上有较大的偏差。

  “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互联网并没有发挥工具性作用,更多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空间,互联网成为他们的‘精神保姆’。因此,网络沉迷现象突显,监护人难以发挥监护作用。”

  对此,郑素侠呼吁各界深入开展偏远乡村的儿童网络素养教育讲座,互联网企业也应多开展面向乡村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公益行动。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和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投入专业智慧和专业知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强调,要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关注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门应开发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跨学科的青少年媒介素养课程;学校要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采用独立课程、融合式课程等形式,加强教师培训;政府要完善法律与制度保障机制;发挥社会、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鼓励未成年人进行参与式、交流式、拓展式的媒介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表示。

责任编辑:邱浩

【专题】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