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吴勇在2018年接受行业自媒体“站酷网”微信公众号采访时这么说:“大学毕业,我有幸被选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直到九十年代末下海前,成为了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从出版社出来后成立设计事务所,距今刚好二十年。期间,见证了出版社的体制变革,书籍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产生质变。同时,1996年左右,个人电脑与彩色胶印的普及,替代了墨稿与铅印的流程模式,使得设计的手段和印刷表现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体制、技术、载体的变革都对书籍设计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篇题为《吴勇:书籍设计是一种情怀》的采访文章中,对于自己从事书籍设计的理念,吴勇说:从“好看”转变为“好阅读”,其实是设计视野与格局的不同使然。这种转变摒弃了唯“书衣”论、唯“整体设计”论的狭隘装帧观。通过对信息的秩序梳理、设计转换成愉悦及功能化的视觉导读,试图给予读者更为多元的阅读享受和思维空间。它借助形态、编辑、材料、信息、工艺、成本设计,甚至物化的“五感”体验性设计,努力调动读者的“全感官”官能享受,从而形成场景化的阅读设立,实现读者潜意识的心理诉求,进而与书籍本体产生共鸣。
澎湃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在上述这篇行业自媒体的采访中,引发争议的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插图作品也被作为吴勇的经典作品呈现。
在另一篇来自设计行业自媒体“Design360°”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吴勇:设计圈似乎病了,大家都被传染了》之中,吴勇认为:“首先,我不太恭维现行的设计教育。因为体制内都在忙于学校的评估升格,教师忙于填表升职,最终院校与社会脱节;与设计界无交流的三流大学,却能获得博士点的设立,所培养的博士与社会既没交流又无实践能力,可能会继续误人子弟!而博士学位则是大多数能进入高校任教的必需门槛,这样的局面若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设计师忙于生计,许多获奖奖项只着重商业需求,而非个人建树上的研究。所以有人笑言:中国设计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行业,是因为设计师没文化。大家都在琢磨流行什么,跟什么风是最占优势的、能获奖的。”
吴勇表示:“所以,最有赤子心的还在学生中,心中有理想,有纯粹的激情,智慧火花在闪烁,这是宝贵的!他们未来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