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图片
搜 索
寻访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踏入考古探方 惊艳一眼千年
2019-10-28 09:12: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寻访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

  踏入考古探方惊艳一眼千年

考古发掘现场

  10月19日周六清晨7点,北京青年报“青睐”团成员一行人从报社出发,前往300公里外位于北京正南方向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这次寻访团的目标,是一处名叫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地方。2015年,因发展旅游业需要,正定县政府开始对开元寺街区进行更新、整治工程,开元寺南边这一块规划为绿化广场,没想到施工刚一开始,便有了惊人的重大发现。

  自2015年8月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开展了考古勘察,勘察期间发现了夯土城墙、沟渠、房址等重要遗迹现象。2016年11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领队陈伟为团员介绍现场情况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文化层厚3至6米,共划分为10个文化层,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文化遗存丰富,共发现遗迹两百余处,出土可复原器物6000多件,主要分属于以下三个系统: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时期城墙系统、宋金至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街道系统。

  这处惊世骇俗的考古发现,让正定县这个原本就名声在外、成名甚早的千年古城旅游重镇,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次考古发掘,无论在遗迹现象还是出土遗物上,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

  2015年10月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伟刚刚在张北坝上做完早期长城调查回到单位,第二天16日上午便接到了新任务——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主持开元寺南广场新发现的遗址区域的考古工作。

青睐团员在考古遗址现场

  “原本我们认为这个工期应该会比较短,一两个月就能结束。但是随着新发现越来越多,我们判断这里可能会有引起轰动的重要发现。正定县委县政府听说这件事,马上拍板表示要‘考古先行’,暂停绿化广场的计划。”陈伟对北青报记者讲述。

  在如今的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一侧,挂着一条横幅标语,大概最能解释“考古先行”的含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正定现在做所有基建项目都是考古先行的,在城区内施工动土时,正定县政府一定是先请考古队过来,甚至住建部门还要来现场,主动配合考古队。”

  陈伟领队说,之前其他考古项目所在地的住建部门和文物部门“打架”的情况,从来没有在正定出现过。2015年,他被派驻到正定来,一干就是4年,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4年在正定干得特别舒服。“正定县的住建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因为拆迁完了地表有许多建筑垃圾,他们主动配合,住建局的领导主动过来跟我们接洽,交流这个事应该怎么弄,需要机器、需要设备还是需要人员,全都配合我。”

  在县文物部门和住建部门的配合下,大型机器进场迅速清理了地面建筑垃圾,形成了便于考古队勘探的环境。“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支持,每年我们报多少计划就批多少计划,需要多少资金就给多少资金。上个月国家文物局的领导过来看了,我跟领导说,我得再挖一年,领导当时就说,挖一年哪行啊,你得持续地挖下去。”陈伟说,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把事儿做得迅速、干净、漂亮。

听考古队专家现场讲解

  罕见的七个历史时期

  不间断的文化层在这里显现

  午饭过后,青睐团员们跟随陈伟领队的步伐,来到了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已经成为热门景点的玻璃围挡,透过围挡,能看到里面是一个一个排列整齐、四四方方的考古探方。可以看到分为清晰的东、西两个区域,中间有一条探方隔梁区隔。虽然已经可以透过玻璃参观,但真正进入到围挡里的发掘作业区内还是十分难得的。

  跟随陈伟的脚步,考古现场竟然就这样近在眼前了,往前走一步就能踏进去,站在探方中,面对的是千年前人类的活动遗迹,刹那间,时间流转,那些曾经在这里活动并生活着的人和事在想象中鲜活起来,仿佛自己就成为了最接近历史的那个人。

  陈伟派了三个得力助手翟鹏飞、张云清和赵星,分成三拨人马,分批依次为大家讲解。三个年轻人都是陈伟带的考古队员,一个研究生、两个本科生,三个都是90后,“他们讲得比我好!”陈伟笑着说。

  首先讲到的就是文化层,团员们都被一个新鲜的考古术语深深“洗了脑”——文化层。对爱好考古的团员们来说,这样清晰、连续的文化层叠压,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之前其他的遗址也有这种文化层不同朝代的叠压,但大多都有中断,并不是连续的,开元寺这里却是从唐代到明清一直没断过。”考古队员说。

  当被问道如何确定、区分不同时代的文化层时,考古队员们介绍了其中比较直观的三个标准:土色、土质和包含物。“第一就是土质和土色,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形成的文化层堆积就会有不同的质地和颜色,土壤的质地实地用手铲去刮就可以感受得到,而土色的差异用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根据不同的土质土色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层后,就可以依据各层里面的包含物来为每一层断代了。”

清晰的文化层叠压

  城墙防御系统演变:

  宋金百姓建房的砖取自附近唐五代城墙

  目光移向探方内,可以看到发掘区东部的夯土城台和城墙,城台南北宽约28米,东西长约17米。城台始建于晚唐时期,与城墙同时修建。五代时期进行扩建并对城台部位进行包砖。

  修建时,先在地面挖出基槽,基槽底部铺垫碎石,然后用夯土夯筑,待基槽垫平之后,夯土范围内收,向上继续夯筑形成城台。陈伟领队还指引大家注意坑内的“夯窝”,这就是修建城台时人工夯实基槽的痕迹。修筑城台时用夯具对土进行夯打,形成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夯窝。

  通过考古发掘,城墙防御系统的变化过程得到了清晰地还原。考古队员告诉大家,始建于晚唐的城墙使用时间短、不断修补且具有鲜明的军事防御色彩,这些特征均与正定在晚唐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地位相契合。这一时期的大型建筑构件出土较多,而一般的生活用具则发现较少。

  而在原唐五代时期城台的位置,考古队员们又发现了大量宋金元时期的民居建筑遗存,这表明城墙防御系统废弃后遭到破坏,大量的民居占据了城台附近的部位。此时期,不少房屋垫土和建筑用砖均直接取自城墙,普通的民居、商铺、民间寺庙直接占压城墙。城市的功能和布局开始发生变革。大量民居、作坊,民间寺庙进入了内城的范围。作坊、庙宇、民居交错相处,没有明显的隔离。

  从唐、五代,到宋金元时期的变化,体现了正定从防御军事作用到生活商业作用的功能转变。

现场出土的大量瓷质及陶质碎片

  大量民居店铺和佛教遗存

  彰显这里曾经的商业繁华与佛教盛行

  据陈伟老师介绍,宋金元时期的居民活动遗址以道路、房址、水井、灰坑和窖藏为主,房址主要有民居、商铺和民间寺庙这三类,发现了大量的与商业、手工业有关的遗迹现象,进一步明确了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应属于城内重要的商业区。

  “大家可以看一下那边靠边位置”,考古队员翟鹏飞指向遗址东墙临街的土层,“那里是一处金代房址,在当时也处于临街的位置,房址地面堆满了被火烧过的砖瓦,考古队推测可能是曾经遭过火灾。在这个房址室内的地面上发现了百余件文物,包括一批精美的白瓷熏炉以及成组的日用瓷器和陶塑玩具。”瓷器出土时成摞放置,且数量大、成规模,所以推测这处房址可能为商铺一类的建筑。

  接着大家继续往南走,看到了脚下的作业区出现了三个呈三角形排布的圆形大坑,大坑南边紧挨着又是一个不算很大的长方形房屋地基。这奇特的排布这又是什么?在翟鹏飞的介绍下,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三座大坑属于同一处房址,我们在三个圆形大坑里发现了造像残块,坑壁内侧还有彩绘,那么我们就初步判定这座房址是一座小型庙宇,挨着它们的房屋地基属于另一处房址,比这几个大坑年代要早些。两座房址相互叠压,年代紧密衔接,所以推断可能为经过重建的并且有沿袭关系的民间庙宇。”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里,像这样的佛教遗存还有很多,从北朝至明清都有,以寺庙建筑遗存和丰富的宗教遗物为主。考古队员告诉大家,这些宗教遗物多出土于居民区的房址、灰坑内。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得以一步步地走进古人的信仰世界。

陈伟领队示范洛阳铲的使用方法

  从宋代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当代道路:

  证明了古城格局的延续性

  跟随考古队员翟鹏飞的步伐,团员们来到了遗址最南端,这里沿着遗址区的南墙,发掘出了一条从宋代沿用到清代的道路。“大家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南侧挨着的就是现在的开元路,依旧是现在正定县城的重要交通道路。”

  由此可知,从宋代至今,这条道路的大体位置没变过,一直被沿用。这说明了正定古城在布局上存在着延续性。另外,陈伟领队介绍说,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与现今的开元寺中轴线重合,这表明金代至今,开元寺的中轴线也基本未发生变化。

  看完东边区域,寻访团成员向西走,在西侧区域最北端,挨着如今开元寺南侧的地带,标识写着唐代池沼。有寻访团成员问起:怎么就能知道这里曾经是池沼呢?考古队员解释道,池沼底部一般都有黑色淤积层,淤积物以碳化的植物和黑色淤泥为主。

  发掘区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少说有二十几口水井,考古队员将其分为三类。A类水井用砖较杂,砌筑方式不甚规整,深度也较浅;B类水井则用砖考究,砌筑方式规整,较深。C类水井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考古队员告诉大家,这种在结构上类似于水井的遗迹也有可能是用来储藏东西用的窖穴。

  考古队员们说,这样丰富的水井数量虽不是同一时间存在的,但层层叠叠在这里出现,也正好证实了这里曾经居民汇集、人类活动丰富的事实。

小团员现场发掘出唐代砖块

  实地体验考古发掘:

  “我挖出了唐代的花纹砖!”

  跟着青睐探访发掘现场,怎能不亲手体验考古工作。在寻访团行前,陈伟特意设计了实地体验这一环节,这也吊足了团员们的胃口。到了这一环节,他先是给每一位团员分发了一张考古作业流程图,然后叮嘱大家要按照流程图的步骤来操作。

  大家兴冲冲地下到作业区,拿起手边的手铲、耙子等工具开始发掘起来,新鲜劲儿没过多久,疲惫感便随之而来。不过,比起疲惫感,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挖出文物碎片时候的惊喜和兴奋。孩子自然是最有干劲儿的,寻访团小成员大宝没几分钟就挖出了一块造型奇特的砖,上面有比较密集的竖条纹,大宝立即拿给旁边的考古工人询问,得知这种花纹是唐宋时期砖的显著特征,这块砖应该是唐代的。之后大家在同一地点又挖出许多瓷片、陶片,证明这处灰坑遗迹是古代的一个垃圾填埋坑。

  陈伟还安排了洛阳铲体验环节,洛阳铲由一根细细长长的木棍手柄和一个半圆弧形铁质铲头组成,比一般的铁铲要窄小很多。然而就是这样一把小铲,可以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刺入土地中。洛阳铲就是能够直观看清文化层的必需工具。陈伟领队说,铲子拔出来上面就会带出一截土,土的分层就是它在地下时候的样子。陈伟领队及时在旁边纠正大家的拿铲姿势:“一只手抓住木柄,一只手抓在下面一点把握方向,然后直直插下去,不用太使劲儿。”团员们都上手试了试,却发现次次都能垂直将铲头打在同一个点上是如此困难,更别说把这个点打得多深了。大家感叹:“做考古真不容易!”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出土碎片分类大有门道

  先看材质,再看釉色和器型

  发掘出土的文物碎片,要收集后拿给工作人员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真正了解并参与了出土文物碎片的分拣,才会明白,这是一项既枯燥又需要技术的工作。

  陈伟安排大家跟着考古队负责分拣的段志永师傅学习观摩,大家一下子又来了兴致,跟段师傅聊了起来。“先分材质,有陶器和瓷器,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其中尤以瓷器数量多,种类杂;瓷器的分类先看釉色,把一样的分到一起,分为白釉、绿釉、黑釉、青釉、酱釉;然后再根据残片判断原属于哪一种器物,按照器型分为碗、盏、盘、碟、杯、盆、瓷枕等等进行分类。”段师傅告诉我们,从一个单位里出土的要放在一堆里,坚决不能混淆,一方面是因为同一单位里面的遗物具有相关性和共时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同一个单位里出土的碎片有很多是出自同一件器物,方便后期整理拼合。

  许多我们看到的完整的文物,其实都始自出土后专业的碎片分拣和细致的文物修复。看着考古队的老师傅们一块一块儿熟练地给碎片分类,尽管速度快,但不会出错,更不会把出土于不同单位里的碎片搞混。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众多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尽管绝大多数为民窑瓷器,但其中仍不乏精品。

  “考古不能太神秘了”

  “县委书记过来工地视察的时候也说过‘考古不能太神秘了’,我也不想太神秘了。”陈伟和县里领导达成共识,用玻璃围挡取代铁板围挡,让普通民众也看得到真正的考古施工发掘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陈伟把所有出土文物中保存比较好、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做成了展板摆在玻璃围挡下,今年8月14日起,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通过玻璃围挡对公众开放。

  另一个创新举措,是夜晚给考古遗址现场做亮化。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推动下,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启动了考古工地夜景亮化工程。从8月19日开始,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完成亮化工作,正式在夜晚向市民、游客开放。自此,经过此地的人们、来自八方的游客均能透过新搭建的玻璃围挡,真切观看到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场景。这里成为新的热门景点,每天有约数千游客来此参观。这也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鲜见。

  陈伟还带队和县文旅局合作开发考古动漫宣传片,让周末来正定由大人带着游玩的孩子也有渠道了解考古是什么。“我们用动画去呈现原本晦涩的考古知识,让孩子们也对考古更感兴趣。”

  “我们所提倡的文化自信,一定要出于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在陈伟领队心中,让民众认为考古不再神秘,让大家有渠道、有机会去了解历史、触摸历史,才能让考古工作者们的工作和辛苦有更高的价值。

  在正定古城返璞归真:

  拜访隆兴寺夜游千年城

  正定对于石家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如果你问正定最著名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石家庄人都会回答你——“大佛寺”。所以这次寻访,陈伟领队也带领大家参观了正定著名地标隆兴寺(别名大佛寺)。

  正定隆兴寺(大佛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除了转轮藏正在修缮之外,剩下五处都让团员们惊叹,纷纷表示下次还要再特意来一趟,好好观赏一番。尤其是“跷着二郎腿”的倒座观音像,更是让大家感觉到一眼千年的那份惊艳,这尊观音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了感情上的交流。

  正定县文保所王素辉科长介绍说,“正定县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截至2019年10月,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九朝不断代’之誉。”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说它是千年文化古城,一点都不为过。

  与一些已经被开发成熟的古城所给人的喧闹、繁华相比,正定古城则多了许多平和与安详。它仍旧保留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感,虽然沿街商铺看得出修缮过的痕迹,但那种古朴的感觉却没有丢失,儿时印象深刻的街边小吃、餐厅里熟悉的咸香冀味“八大碗”,都显示着古城正定的独特。

  团员们申请将回程时间延后,就是为了看一看夜晚亮起灯来的正定,它是那样的迷人,城墙的雄伟高大被夜晚的灯光挂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像是打了一层柔光,它仿佛更加肆意地释放着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摄影/青睐团员敏君

责任编辑:邱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