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焦点新闻
搜 索
“徽派风”“民国风”泛滥,传统村落:不管消失,乱管迷失
2019-02-13 09:15:15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新华社记者熊茂伶摄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古宗祠内堆放着脚手架和建筑材料,40多座古民宅基本闲置,目前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虎溪村村支书黄德生告诉记者,修复整个村子要花一大笔资金,需要专业机构评估.

  “一直听说有项目,却迟迟不见行动”。

  传统村落保护缺乏人才和人气。记者走访发现,传统建筑砖木结构、纯木结构较多,独具特色的雕花是建筑亮点,但许多已腐朽败坏。受访者向记者坦言,目前懂雕花技术的师傅已难觅踪迹,技术传承难以为继,可能会越修越不如以前精美。

  此外,木结构建筑需要人常年居住保养才能持久,“现在乡村空心化严重,平日只有一些老人生活,房子空着自然就坏了”。

  “有人气,村落才有生命力”

  解决传统村落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时,只有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才能保护建筑,留住“乡愁”。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多部门都可管,但不知谁在管”和“全面修复须多部门层层管”等问题,要摒弃住建部门牵头,文化、环保、农委、财政等部门“旁观”的心态,也要改变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状态。只有多部门联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尊重当地风俗文化。记者从文保部门了解到,传统村落开发方案不少流于形式,大同小异,难以体现地方特色。

  祁阳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办主任李平华说,现在村落搞开发,都有一炮打响、“大范围传播”的想法,一门心思堆砌传统元素,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

  保护建设过程要公开,让村民有知情权和参与感。胡彬彬调研发现,当今许多人离开乡土,迁入城市,既有就业的原因,也有对家乡感情变淡的原因。

责任编辑:焦志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