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焦点新闻
搜 索
2018重大科技:嫦娥四号探月球背面 北斗全球组网
2018-01-08 16:04: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2018,这些重大科技值得期待

  “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刚刚过去的2017年,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创新活力和创造伟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2018年,广大科研人员将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惊喜?哪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值得期待?敬请关注本版报道。

  ——编者

  探月工程——

  首次探测月球背面

  本报记者冯华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介绍,嫦娥四号今年的发射任务将分别于5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点放置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屏蔽了地球的无线电、闪电和极光等干扰信号,在月球背面独特的电磁环境条件下,开展低频射电观测研究,将填补100KHz—10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望取得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空间传播机理等方面原创性成果。刘继忠介绍,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质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开展形貌、物质组成、月壤和月表浅层结构的就位与巡视综合探测,将促进对月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知。

  嫦娥四号任务肩负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使命,将突破一系列极具挑战的高新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是开展后续月球探测的序章,也将促进人类探索向更加深远的太空迈进。

  我国探月工程开始于2004年,计划在2020年前按“绕、落、回”的发展思路分三期组织实施,实现探月工程既定目标。

  北斗卫星——

  密集发射全球组网

  本报记者余建斌

  进入2018年,北斗卫星迎来高密度发射之年。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和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发展新阶段:系统性能、卫星寿命、服务精度大为提升,提供服务的地区范围更广,进一步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将发射10多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建成基本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将发射30多颗卫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介绍。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两颗全球组网卫星“一箭双星”成功发射,比北斗二号技术更先进的北斗三号系统从此开始进入全球组网阶段。到去年年底,中国北斗已开通服务五周年,完成了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并在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设稳步推进,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斗这五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GPS这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名字,已经不再是卫星导航的唯一代名词。老百姓使用的智能手机中,北斗正逐步成为标配。

  中国北斗,正以崭新姿态、更强能力、更好服务,实现着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承诺。

  深海科考——

  “七龙”探海更深更远

  本报记者刘诗瑶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加快11000米ROV系统的研发与海上试验。

  海洋调查船队伍也是建设重点。2018年是大洋勘探工程船和深海高效综合调查船这两型新船建造的攻坚年,力争按计划完成船舶建造的主体任务,为2019年初交船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蛟龙探海”一期工程的关键一年,将大力推进“三龙”变“七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进行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支撑的“龙宫”,为大洋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打好基础。

  软实力方面,将继续努力构建《深海法》配套制度体系,同时大力加强深海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此外,还要加大深海科考的频率,提高深海科考水平。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海上调查业务化工作的组织模式、协调机制、成果管理模式等,计划协调、组织开展6个航次、约650天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重点海区、多个领域的综合调查工作。海洋缺氧、大洋微塑料、海洋放射性等调查工作,将与深海资源调查、深海环境调查一并成为大洋调查业务化、常规化调查内容。

  “新的一年,我们满怀期待,目标是深海探测更深、更广、更远。通过进行更多更优的海洋科学考察,促进深海事业迎来新的突破。”刘峰表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