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西藏第一大湖面积扩四成 高原湖泊缘何急剧扩张?
2017-09-15 11:11:34 来源:中新网  作者:吕诺 薛文献 黄兴 王沁鸥 张京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因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性科考首期科学考察把色林错区域列为重点区域,其中一支科考队主要负责考察湖泊、地表水文和气象,将色林错-长江源这一完整的冰川-河流-湖泊水文系统作为考察重点区。

  朱立平是这支考察队的负责人。他介绍说,此次科考不限于地表探查,还采集了各类水体、沉积物等样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钻取10米长的湖底沉积岩芯。将之与40年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时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为生态系统总体演变趋势研究提供依据。

  青藏高原曾是“暖湿低地”

  亿万年前的高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此次科考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试图解开这个谜。

  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隆起时间分歧很大。有观点认为高原在距今5000万年前即已形成,但也有人判断迟至约700万年前高原才抬升至如今程度。此次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利用花岗岩低温热年代学等多种先进研究手段,初步确定高原“脊柱”唐古拉山一线在距今5000万年前,便已隆升到今天的高度。

  只是,青藏高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存在六个构造带,“生长”速度并不同步。在唐古拉山脉以南海拔稍低的盆地中,考察队所发现的化石证据,将这一地区隆升的时间点大大推后。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团队在高原中部伦坡拉和尼玛盆地发现的化石,可证明这些区域在2600多万年前仍处于暖湿环境,海拔不会高于2000米。吴飞翔表示,此次发现的鲤科鱼类化石意义尤为重大。鱼类因其冷血的生理特征,加上生存分布受水域限制,具有很强的环境指示性。水域水文条件会在鱼类的演化史上留下印记,而水系的变迁又与地质事件紧密相联,通过鱼类的生理特征变化,可以反推高原的地质地理变迁。

  破译冰川“无字天书”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不但是“亚洲水塔”,也是气候启动区,对我国乃至北半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至为关键。而冰川作为“大自然的博物馆”,破译冰川这本“无字天书”对于探索气候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介绍,冰川冰层越深,形成年代越久远,并且,冰川在积累过程中“封存”了气温变化、降水变化、大气成分演变等自然环境变迁的宝贵信息。因此,在冰川中竖直钻取一根冰芯,便如同获得了一部自然“编年史”。

  冰芯要向何处寻?考察队成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朱美林概括为“位置越高越好,地势越平越好,冰层越厚越好”。位置越高、地势越平,冰雪融化得越慢,其他地方吹来的雪难以留存,不会影响冰川物质积累的稳定性;冰层越厚则证明冰川积累时间越久,可以获得的环境信息越丰富。

  考察队这次原计划在龙匣宰陇巴冰川海拔5650米处钻取浅冰芯,以图恢复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江湖源区气候变化。但入夏以来,唐古拉冰川表层积雪消融较快,雪面下隐藏的冰裂隙等给科考队员带来很大危险。最后考察队改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打钻,成功钻取4根长约10米的冰芯。徐柏青说,这样可以直接从冰川最“年长”的部分下手研究。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