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难以跟上
因看好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深圳市宝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港能源)准备今年年底前,在深圳投放10000台共享汽车。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近来却遇到了挑战。
据宝港能源总经理吴波介绍,由于受车牌指标限制,这一计划中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被缩减到了4000台,而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企业实际获得的牌照只有900张左右。此外,共享汽车必需的停车场地也只实现了计划目标的15%左右,推进缓慢。在这之前,宝港能源的目标是获得200个左右的停车场地。
“尽管政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但共享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远比当初想象的多。”吴波说。
而宝港能源面临的困境,正是当前中国共享汽车行业的缩影。
共享汽车的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牌照、停车位、充电桩等公共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来说,卡脖子的不是钱,而是车、桩、位一体化的共享。”吴小员说。
宝港能源的遭遇说明,牌照紧缺是共享汽车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在牌照资源紧张的城市,这一矛盾更加凸显。
停车位不足是另一大问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公共停车位资源本就紧张,许多共享汽车无车位可停。多家共享汽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取还车网点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但已有网点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停车位不足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共享汽车也面临充电难题。新能源共享汽车需要大量充电桩来配套,然而目前充电桩的数量和共享汽车数量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共享汽车的车辆运营率。“Gofun出行”首席运营官谭奕说,充电桩越多,车和桩离得越近,充电效率和运营效率就越高。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增容是一个大问题。
专家认为,共享汽车在国内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个行业需要资金,更需要充电、车位、运营等资源。国内共享汽车已现爆发迹象,城市公共资源却“捉襟见肘”。
还需共同发力解决难题
由于与环保出行的理念契合且更具经济性,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共享汽车发展的主流,各地政府也都明确表达了对新能源共享汽车的支持和鼓励。比如,深圳就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不限牌、不限行”政策,同时鼓励集约化的出行方式和资源共享。
然而,即使市场欢迎、资本青睐、政府支持,共享汽车的发展还是遭遇到了诸多挑战。
“短时间内,共享汽车的大规模出现让相关部门有些措手不及。”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毗邻香港,拥有华为、腾讯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属于高密度超大城市,汽车牌照、停车场、道路等资源都非常紧缺,与共享汽车相关的运行、管理等法规细则也没有出台。他认为,共享汽车的“突然爆发”,甚至有可能扰乱现有的交通规则和秩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雪说,共享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与日渐紧张的公共资源之间,必将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公共配套资源如何及时跟上、合理配置,将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和能力。“面对共享汽车的‘爆发’,政府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加强车牌、停车位、充电桩等公共资源的建设、调配和管理,及时满足共享汽车发展的需要。”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李艳霞也认为,目前共享单车在运行中出现了“乱停乱放”、“占用行车道”、“肆意破坏”、“违规骑行”等一系列乱象,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考虑共享汽车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与“共享单车”类似的问题,让共享汽车能更好地融入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成为其重要补充。
面对共享汽车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我们正在联系深圳所有的共享汽车企业,希望成立一个共享汽车联盟,把各自的网点拿出来共享,按照统一标准来收费,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企业的营运成本。”吴波说。
驭势科技CEO吴甘沙则表示,公司正积极探索将共享汽车和无人驾驶结合起来。“当用户叫车时,汽车可以通过无人驾驶到达用户所处的位置,而当用户用完车后,汽车可以通过无人驾驶再前往别的用户处,或者到达专用的聚集地等待新的客户订单。”
吴甘沙说,共享汽车属于重资产,无法像共享单车一样做到海量投放,如果能借助无人驾驶等智能化手段,则可以开启“车接人”新模式,解决共享汽车“停车难、找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