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而不是对事
“动机论”和“资格论”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点,那就是将讨论“事”转变为讨论“人”。如此,则一次次的讨论以不欢而散乃至问候对方母亲告终,自然也就难免了。以前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谆谆教诲是,说话做事要“对事不对人”,就是针对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
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从各自不同的价值立场、现实利益和知识结构出发,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因而也是多元而复杂的,很难说哪一个结论绝对正确。
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正确目标应该是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帮助自身提高。高质量的讨论总是开放的,因为大多数讨论并不需要决策,所以不需要强求“共识”。高质量的讨论总是伴随着大量认真的倾听。
但我现在发现,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的大V小咖中,有太多人参与讨论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他们希望的是说教,而不是讨论,因此他们根本不懂得“倾听”的价值。
而当他们感觉到用符合常识与逻辑的理性方式不能说服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对话者时,如果他们仍想要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时,便会不假思索地祭出“对人不对事”这一撒手锏——如果你成功地贬低了一个人,那么他的观点自然也就变得没有价值。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举解放了人们被压抑长久的表达欲望,过去那些彼此互不关心的遥不可及的人们,现在相互成为了听众,他们再也用不着担心自己说错一句话而得罪什么人。因为即使得罪了,也产生不了实际的后果。人们从过去说话小心翼翼、拐弯抹角、欲言又止,突然变成了大言不惭、大放厥词、肆无忌惮。但是,却往往“对事”捉襟见肘,“对人”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