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师傅、某哥某姐是最常见称呼
初入职场时人们大都如何称呼同事?数据显示,职务(46.0%)、师傅(44.2%)、某哥某姐(41.3%)是最常见称呼。其他依次为:职称(37.6%)、老师(33.2%)、老板(11.8%)、帅哥美女(10.5%)、英文名(9.0%)、学长学姐(8.0%)和中文名(6.3%)等。
“在体制内,正式场合都是以‘姓+职位’称呼他人的。”杨帆说,对年纪大一点的,就是不论什么场合都以“姓+职位”相称。
“如果有级别,我都是姓氏加级别,比如就叫某总、某工。”张梦雨一般都是根据对方的性别、级别、工种,以及入职早晚、熟悉程度来确定如何称呼。“那些比我入职早、与我平级的同事,我就称呼其姐/哥,既能表示尊敬,也不显得生疏”。
“职场称呼跟行业、公司文化都有关,像我们公司每人都有英文名,工作时都是直接称呼英文名字。我一个朋友在一家日企工作,她们就称哥/姐,我在媒体、银行等行业的同学朋友,也有称呼老师的。”在一家外企咨询公司工作的张佳(化名)介绍。
“我换过一次工作,感觉IT行业比其他行业要更宽容一些。”王世杰认为,行业、工作岗位和地域等都是影响职场称呼的因素。
调查中,职场人士认为影响职场称呼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54.9%)、单位性质(52.2%)和行业性质(51.4%)。此外还有:职位高低(41.9%)、工作资历(35.6%)、年龄差(31.1%)和时代变迁(26.1%)等。
岳屾山认为,在国企中,大家会更注重职位的称呼,如处长、主任、部长等。私企比较宽松,称呼没那么讲究,大家可能带职位相称,也可能叫哥/姐之类。“当然,并不是所有外企职场称呼都很随意,像日本、韩国的企业文化等级比较森严,或者说比较严谨、严格,一般是要带上职位称呼,或叫前辈。如果是比较开放的企业,直呼其名都没什么太大问题”。
受访者认为职场新人称呼前辈要注意就高不就低、察言观色、忌太过亲密
杨帆认为,对前辈的称呼最重要的是分清场合,“工作场合,还是要正式一些。私底下就可以相对随意一些”。
“千万不要随意给别人起外号。”王世杰认为,起外号是很不好的做法。此外,宁愿叫年轻些不要叫老了,“不要凭外貌判定别人的年龄,不要凭姓名判断性别”。
张梦雨认为,称呼既不能显得自来熟,也不能太疏离。要根据级别关系和私人关系的远近,确定是以职业性称呼为主,还是以私人性称呼为主。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职场新人在称呼上首先要注意:就高不就低(53.5%)、学会察言观色(50.1%)和忌太过亲密称兄道弟(38.1%)。此外还有:中规中矩较为保险(35.8%)、帅哥美女勿轻易叫(33.8%)和别太小家子气(17.0%)等。
“如果遇到‘传帮带’的企业或企业文化环境,会专门有个带你的老师,可以喊‘老师’或‘师傅’。”岳屾山介绍,“带有职位的称呼,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毕竟是在职场环境中与人打交道,并不是日常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称呼。”
新人入职场,受访者认为还需要注意:多做多学(63.6%)、多听少说(57.7%)、与同事保持良好沟通(55.8%)、同事间不随便评价指点(54.4%)、注意公司的人文文化(39.7%)和不随便开玩笑(28.1%)等。
岳屾山认为,职场新人应积极地去发现工作机会或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不要过多地考虑‘是否在加班’等,也不要怕犯错,在一个组织内部成长,做得越多确实错的机会越多,但是你成长的经历、资历也会比别人多。你的价值也就会显现出来”。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5.7%,80后占52.3%,70后占17.0%,60后占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