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观察】
日常消费释放巨大空间
节日经济带来的花市利好有目共睹,但不少花艺师以及花店店主说起一年两个情人节都直摇头。卖得好的是这样:“每次过过节忙成狗,通宵好几夜,感觉自己要暴富。于是节日一过关门大睡三天三夜,醒来后数钱,竟然没挣几个。”一位店主在网上留言。卖得不好则是:“以前2元一朵的红玫瑰现在1元一朵买的人都很少。一星期前进的百合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销量很差。”西园路幸福花卉店主周先生说起来心有戚戚。
“每到情人节,看着斗南花拍中心那个大转盘随机波动的价格,心情也跟着上下波动。一下子从平时十多元急速飙升到七八十元1扎的玫瑰,比股市行情走得更为猛!要是卖的成品花礼也能几倍的涨价多好。开价太贵买的人寥寥无几,太便宜了自己只能亏得一塌糊涂,然后尝遍吃老底的痛!”澜枫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得到一群同行的心酸点赞。
“消费水平在上涨,花店从业者也在逐级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省外的同行留言跟我说,七夕一个单都没有,有些传统花店相继倒闭了。虽然我们节日盈利大概比平时多两三倍,但平时也会整天一个单都没有。”
从往年数据看来,云南的花卉种植仍处于节日导向型模式,其中的局限性让从业人员更加认识到,随着家庭消费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大,节庆期间集中采购的势头会相对减弱,靠“大小情人节”赌一把的种植模式亟需转变。
日常鲜花消费趋势的递增让澜枫、王箐等花艺师意识到,随着资本的快速涌入与消费升级浪潮的来临,让鲜花成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迅速渗透。中国虽然是世界上七大鲜切花消费大国之一,但人均年消费数量仍不到两枝。这也足以证明,目前来说中国鲜花消费依然是以礼品为主,日常鲜花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释放。“以往花店盈利大的增长点和突破点集中于大的节假日,未来我们会更加侧重将鲜花作为日常消费。”王箐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