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条件是受访者选择养老院的首要考虑因素
“我父母的同事中,已经发生三起老人猝死家中过了几天才被发现的事情了。如果老人在养老院可以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苏其姝认为养老院可以提供专人照顾和陪护,为老人的生活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三代人同住带来的麻烦。
对于养老院养老的好处,63.5%的受访者认为是与其他老人居住在一起,丰富老年生活,56.5%的受访者认为能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55.4%的受访者认为是提供更为及时的医疗和急救,38.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减少发生家庭矛盾的几率,35.4%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院护理更为专业,老人的起居生活更为健康。
刘松坦言,之前为父亲找养老院费了不少周折。“既然选择送老人去养老院,就得考虑各方面的条件,首先就是居住环境,得让老人住得舒心。有的条件差的养老院,五六个老人住在一屋,拥挤不堪。而现在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一些条件好的养老院费用又高,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承担不了”。
“如果我的亲人要入住养老院,我会考虑养老院的环境和氛围,要选择能让家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地方,包括住宿、配套设施等,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有就是养老院要尽可能离我近一些,有什么事情打一个电话,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晓北说。
数据显示,居住条件(71.1%)是受访者选择养老院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接下来是医疗及配套设施(60.6%)和费用(59.1%)。其他还有地理位置(54.4%)、护工数量(44.8%)和可容纳的老人数量(23.8%)等。
76.6%受访者建议提高养老院护理水平
晓北还清楚地记得去几家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时遇到的老人,他们大多不是拄着拐杖就是坐着轮椅,或者完全卧床不起。“那里的老人精神面貌很不好,与那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居住在自家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很不一样。我觉得老人在晚年时的精神需求会大于物质需求,而养老院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对于目前养老院养老存在的难点,54.8%的受访者认为是养老院费用高、难以承担,52.9%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院的医疗和护理水平参差不齐。此外还有:老人难以适应养老院的生活(38.6%),床位少,难以住进养老院(38.6%),居住环境较差(31.3%)和地理位置较远、不便探望老人(25.4%)等。
陈卫民指出,对于民办养老院,国家在养老院建设、床位维护、人员雇用上有一些补贴和辅助政策,尽可能地降低民办养老院的运营成本,缩小供求之间的矛盾。未来养老院可以朝着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根据人们的消费水平自动分层,满足不同需求。
苏其姝希望对养老院建设有更好的制度保证,“对于老有所养不能只强调孝道,还要靠制度。以后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大,不少人会面临赡养四个老人和照顾两个孩子的情况,缓解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很重要”。
对于完善养老院养老,76.6%的受访者建议提高养老院的护理水平,59.5%的受访者建议扩展养老的渠道和方式,56.6%的受访者建议在社区中建立配套养老院,46.7%的受访者建议降低养老院的费用。
陈卫民认为,在养老上要重视家庭养老,不能将机构养老的作用扩大化。“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都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对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们或是回到老人身边或是把老人接到工作的城市。只有少部分人能通过机构来养老。”对于目前年轻人在赡养老人方面面临的压力和负担,陈卫民表示,需要充分地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社区养老最终还是为了支持和维护家庭养老,比如提供护工或护理服务等,解决子女不能照顾老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