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焦点新闻
搜 索
治理“号贩子” 超6成受访者希望挂号需身份核实
2017-08-17 10:50: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凤 杜园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69.1%受访者认为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问题依然凸显

  记者实地考察发现,北京某三甲医院门诊楼里,还放置着今年2月份发布的严厉打击号贩子的“重要通知”,并规定建档建卡时,每部手机最多只能关联8个就诊人。医院门口的保安介绍,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便衣警察,专门打击号贩子。但记者发现,在医院门口往西100米左右,仍有“号贩子”在不断询问:“专家号,有需要的吗?”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治理“号贩子”,如今这一现象有何变化?43.4%的受访者认为比以前减轻了,23.9%的受访者认为比以前更严重了,22.6%的受访者觉得没什么变化,10.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教授吕兰亭说,随着医改的深入,现在挂号已经可以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多平台实现,挂号预约制也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拿北京来说,4月8日改革到现在,到三甲医院挂专家号的难度已经得到极大的缓解”。

  梁苏认为,外地人来看病,很多不懂流程,又不能在北京多待,只能找黄牛。“大家还是觉得要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才放心,如果愿意去所在县城、地级市、省会等地的医院,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在大医院门口扎堆,黄牛现象也就少了”。

  为什么“号贩子”屡禁不止?调查显示,69.1%的受访者认为大医院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看病难问题依然凸显。其他原因还有:号贩子违法成本低、利润高(53.0%),患者对大医院、专家号有非理性追求(47.1%),以及灰色利益链延伸,相关方存在利益寻租(39.2%)。

  89.8%受访者认为“号贩子”对医疗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吕兰婷认为,一方面,目前仍然有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预约制等改革措施,号贩子就利用这其中的信息不对称获利。另一方面,人们对“到底什么病需要到大医院、三甲医院”的认识不够,“这种专业意见应该由社区医生给出,如果在离家、离单位最近的社区医院能解决,那就不需要去大医院挤占资源”。

  “号贩子”屡禁不止,极大地影响了医院就诊秩序。本次民调显示,89.8%的受访者认为“号贩子”对医疗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中,46.8%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大,43.0%的受访者认为有些影响。

  “医院门口聚集着号贩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管理不正规,这让我对医院的印象也会打折扣。”廖红认为,对于号贩子,医院也有责任和义务去管理,建设好自身形象。

  “现在存在的‘看病难’问题,在分级诊疗推行过程中会慢慢得到缓解。”吕兰婷认为,当下号贩子依然存在,一是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可以加强;二是对号贩子的治理还存在比较大的权责问题,“这件事到底谁应该管、谁能管、能管到什么程度,还不是特别清晰”。此外,还存在看病优先级的问题,有限的医疗人力资源等如何分配,“医改就是从根本上掐断号贩子存在的意义,这才是最关键的”。

  要有效治理“号贩子”,68.2%的受访者希望在挂号时增加相应的身份核实程序;56.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制定专门治理、打击“号贩子”的办法;52.1%的受访者认为医院方应坚持零容忍常态化打击;37.9%的受访者认为患者应理性就医,降低对专家号的非理性需求。

  本次调查中,36.9%的受访者来自一线城市,40.7%的受访者来自二线城市,16.9%的受访者来自三线城市,4.6%的受访者来自四线城市,0.9%的受访者来自乡镇农村。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