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与法
搜 索
微信红包变成腐败“隐身衣” 腐败难发现易调查
2017-08-15 14:29:2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原标题:微信红包变成腐败“隐身衣”专家:监管重点应放在对官员的教育上

  近日有网友曝光,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邢艳军过生日时,在自己组建的公务员培训群中向群成员索要红包,并称“没有祝福语的请抓紧退群”。目前,山西省已对邢艳军作出严肃处理。

  近两年,因微信红包受处分的不只邢艳军一人。今年5月,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翠屏山街道原党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周玉松收受某村民通过微信所送5000元,加上其他履职不到位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月21日,浙江一村主任自荐人戴某因在微信群中发放60个百元红包为自己竞选村委会主任拉票,被行政拘留7日,并处500元罚款,自荐人资格被取消;2016年8月,安徽一粮站副站长连收21个200元微信红包,为粮贩子提供便利被“双开”……

  频繁出现的官员利用微信红包牟利、滥用职权现象极大损害了公务人员形象,社会影响恶劣。那么,这种“微腐败”如何惩处?在监管上又应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

  能否认定为受贿或索贿需要看具体情节

  微信红包因其隐蔽性强,面额较小,并且送礼人往往打着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名义,容易让党员干部放松戒备。

  2014年9月,时任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的黄树贤就曾表示,中纪委已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列入“反四风”查处范围。

  据记者了解,微信腐败多发于基层干部之间,其中又以收发红包为主要方式,那么这种腐败和受贿有什么不同呢?

  北京大学廉政教育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受贿是法律概念,需要考虑其构成要件,能否认定为受贿或索贿需要看具体情节。

  “第一要看他金额大小,第二要看他有没有利用职权谋私,这两个条件是不能缺少的。”庄德水表示,收受红包从金额的角度来说,还达不到受贿,但如果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会变成受贿犯罪,这需要有一个认定的过程,不能一概而论。

  借助微信进行的腐败难发现易调查

  说到惩处问题,庄德水认为,“微信红包”在本质上与现实中的红包并无区别,在惩处方面同样适用现行法律。

  “治理红包本身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于红包,不管他是什么性质,都属于一种送礼或者收礼金的行为,所以在具体的执法中,完全可以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来进行惩处。”庄德水说。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理条例》第83条规定:“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庄德水表示,借助微信进行的腐败一旦有人举报,在调查方面其实十分简单。

  “整个调查比较容易,因为它通过一个电子化的方式来进行,只要有人举报,调出相关红包发放记录和收受记录,就能拿到证据。从证据收集的角度来说,会比一般的收现金的腐败查处起来更为容易一些,证据也更为充足。”他表示。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杜治洲表示,微信的后台可以查到相关聊天记录,微信截图和聊天记录完全可以作为法律证据。

  “现在是网络普及的社会,电子证据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法律证据,它的法律效率是非常高的。”杜治洲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