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武汉街头现“零钱盒”每人最多取5元 被质疑炒作
2017-08-04 09:05:41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孙笑天 闫著语 李凤英 李真 肖陈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说法】

  -社会学家

  一时性活动模式不可持续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尚重生教授表示,“零钱盒”最近很火爆。从社会功能性来说,它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能够急人所需,为受困者提供帮助。从表面来看,它的动机也是好的,帮助他人,解燃眉之急。但深入探讨,这种方式缺乏可持续性。“如果在武汉市成规模投放,那需要多少资本?”

  尚重生认为,客观来说,它的功能难以实现。最理想的情况是,爱心人士抛砖引玉,拿出一个盒子和初始的零钱,而在后续的零钱流通中,市民按需自取、放入,从而形成自流通,但这种流通很难实现。因为这种自取模式会激发人性中偏向恶的一面,而零钱盒基本入不敷出。

  所以,零钱盒只能是爱心人士或商家策划的一时性活动。而目前眼球经济盛行,这次零钱盒出现得很突兀,很大可能只是商家的炒作行为,用以吸引眼球。

  尚重生说,即使政府相关部门介入,零钱盒也很难成为一种常态模式。“正常运转需要一定规模监管,而监管成本过高,大范围的投放资金也难以实现,所以这无法成为一种常规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献爱心行为。”

  -心理专家

  “零钱盒”是对情商道德的测试

  武汉大学心理专家廖皓磊教授认为,“零钱盒”事件不是一次单纯的献爱心公益活动,它是一场对人性的测试,也是一次商家的宣传活动。

  廖教授表示,从心理学上讲,爱钱是人的本性。在心理学测试时,一般都会问“除了钱以外,您最喜欢的是什么?”零钱盒其实是对人的情商、道德的一次考验。“每个人都喜欢钱,但在行为不可随意时,对钱的欲望会受到自身道德的限制。”而“零钱盒”的摆放者其实是利用这一点,在做公益的同时检测人性。如若商家后期公布了每一个“零钱盒”投放数据,那么这也是在利用零钱盒做一个“软广告”,可以说这是一种炒作。“这种炒作本身没有对错。”

  -职能部门

  “零钱盒”献爱心也需审批

  武汉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周菊红表示, “零钱盒”标有“如果你想帮助他人,请留下1元爱心。”这属于公开募捐范畴。而公开募捐是要有资质的,按《慈善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周主任说,在街头献爱心,无可厚非。但如果有提示他人投钱献爱心,而活动举办方没有取得公开募捐资格,是不符合《慈善法》规定的。

  武汉市城管委工作人员也表示,在公共场所组织活动,即便是公益活动,也需进行相关行政审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