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
借条6000元
到手2100元
在父亲面前,小冰还面露胆怯。她在网上的第一笔贷款,只是为了用来还即将到期的支付宝透支金额。
小冰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她称支付宝的透支,是因为之前买衣服、生活用品、孩子的尿布欠下来的。2013年在成都一所大专学校毕业后,小冰很快恋爱结婚,没怎么上过班,“在成都做过手机生意,亏了。”小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成都她也借过好些钱,包括信用卡、银行贷款、小贷公司借款,都是父亲帮她还的,但一部分至今没有还上。
“成都混不走后,就和老公就回到了苍溪,跟父母住在一起。”小冰说,回来后,她一年多没有出去上班,在家带孩子,今年初才开始在县城一家公司上班,月薪2000多元,丈夫帮人开车,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
当她意识到支付宝透支需要还款的时候,她“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而工资要等到7月中旬才发放,于是,她选择了网络贷款。
6月28日,小冰在网上借了第一笔贷款,根据对方的审核要求,小冰提供了身份证、支付宝的蚂蚁积分、支付宝近三月交易记录、淘宝收货地址,以及自己QQ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的电话号码。
贷款方式为“信用贷款”“借一押一”,借一笔3000元的贷款,扣除“手续费”后,实际到手的只有2100元,而借条上的金额为6000元。贷款期限为7天,7天以内还款3000元,7天以后,每逾期1天,扣除10%的押金,也就是每天要增加还款300元。
一个月拆东补西变17万元
7天很快就过去了,小冰没有钱来还这笔贷款,她没有向父亲和丈夫伸出援手。而且自从有了第一笔贷款后,QQ对话框就不断有人加她好友,问她要不要借钱,于是她又找两家平台贷了款,还上了第一笔欠款。还款的时间再次逼近,要还的钱更多,小冰只有找更多网贷公司借钱。从7月10多号到7月20多号的十天左右时间里,借贷的公司越来越多,能借到的钱越来越少,借2000到手1400,借1000到手700,还款的期限也越来越短,从开始的7天,变成了3天。小冰说,每笔借款,都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给她的,她还向两家平台重复借了钱。到7月25日的时候,她已经预料到这个“雪球”再也滚不下去了。“27号就要开始还款,而且接下来每天都要还1万多元。”
7月25日晚上,小冰把所有借款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然后告诉大家,自己已经还不上了。她把这个事情给丈夫也说了,丈夫跟他发生了激烈争吵。7月26日早上,她把自己的欠款整理了一下,一共31笔,总共借了8.5万多,到手5.8万多元,借条上包含押金的还款金额17万多元。她离家出走,后被母亲追回。
为还款挨着谈判只还本金
7月26日早上,接到妻子的电话,将近50岁的老陈从100多公里外的青川县开着车子心急如焚地往家赶。女儿此前在成都借的钱,他还没有还清,在家待了两年,现在又平白无故地欠下债来。回到家后,他抓过女儿就打,用挠痒痒的竹块,把女儿的腿上抽出血来。
平静下来后,他和女儿挨着核对每一笔借款,然后找朋友借了5万元钱,27日上午,他在女儿列的清单后面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发到女儿建的群里,留言“我是小冰父亲,要钱找我。”
老陈提出自己的规矩:只还到手的本金,不还利息。老陈不断接到电话,很多人答应了他的条件,只还到手的本金,并给他消了欠条。
7月27日当天,他总共还了20笔,接下来两天,又陆续接到电话,答应接受他的条件,他又处理了几笔,最后还剩下6笔没有还上。
8月1日中午,有个平台打电话催款,这笔贷款小冰没有记在清单里,她说忘记了。到手1000元,借了10天,对方要求还款1090元,老陈爽快地给对方转了账,“这种还说得过去嘛。”
一位在电话中与老陈“谈判”的催款人称,“我借你800元,给中介100元,加上手续费,人工费,成本就是900多元,要你1000元并不过分。”老陈没有答应,他担心的是,这些催款人互相都是通的,之前按本金还了,后面多还了,人家会“反水”。有电话打进老陈的手机,他一再地求对方,“确实还不上那么多,只能还本金,求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