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的学生,真不少
孙老师的一个小动作,看似随意,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
孙老师说,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型的考试中,针对一些特别的孩子,是允许把试卷放大的,这也是惯例。
那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却很少看到这样的方式?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的邬校长承认,大部分老师对于孩子的个别情况,是很难进行个别判断的。“这个需要专门观察,而且懂得一点医学、心理学知识,老师才能判断出孩子为什么成绩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现实是,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的学生,不是个例。
钱江晚报学能拓展中心的教学总监吕敏告诉记者,他们曾对杭州2万名学生、500多名老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30%的孩子存在读写障碍。
吕敏说:“读写障碍是一种非智商因素,大部分学困生智商是正常的,以前归因于学习态度问题,其实是生理性的原因,导致智商无法正常发挥。”这些读写障碍的学生不适应常规性的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自信,特别需要因材施教,“而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无法介入学校教育。比如,医生对家长说,你的孩子适应不了那么多作业。当家长把医生的建议告诉老师后,老师的反应往往是,作业是不能减少的,除非有医生证明,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又没有达到开证明的地步。”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