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
报名听课可没那么简单
“扮老”才蒙混过关
老陈本以为这事简单,可报了好几个讲座,留了手机号,左等右等不见有人打电话通知。同样落选的还有老何。
老何是社区调解员,有自己的工作室。因为经常调解邻里纠纷,时不时还得给同行上课,他爱穿一身西装,走路腰杆笔挺,声音洪亮如钟,公文包一夹,走哪儿都像“社区干部”。
“他们警惕性很高,你去报名,他们会问你多大年龄,有什么毛病,有没有劳保。不是报了名就都能去听课,他们还会筛查一番,看看是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老何总结了“目标客户”几个特征:70多岁,头发灰白,腿脚不便,有退休金。这几个特征老何一个都不符合。为了混进去,老何用了“易容术”。“西装不穿了,把几年前洗变形的黑色羽绒服拿出来,戴顶帽子,胡子拉碴混进去。”
老陈则另辟蹊径,在报名点临时结交了一个一直听课的老客户,拉关系套近乎“以老带新”混了进去。
取证
听课时拿出手机被喝止
想留存证据很不容易
混进去听课,只是开始。留存证据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老陈他们三个多月听了25场课,不过,拍下的视频、音频、照片并不多。
“25场课并不是每场都在宣传产品功效,大部分在讲如何保健养生。课程中间会穿插一小段产品介绍,但没有书面材料。如果有需要,老人会在课后私下和工作人员联系。”王剑国说,这些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多是合格产品,主要是在销售中存在误导老人的情况。
作为亲历者,老陈的感受更真切。“店面里是不上课的,上课有另外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临时租用的办公室,最多也就一百多平米。二三十个老人聚在一起,台上讲师授课,台下五六个工作人员来回巡视。你手上稍有个动作就被人盯上,拿出手机立马被喝止。整堂课下来,像小学生一样手背在后面。”
对老何来说,除了想办法留证据,更重要的是不能暴露身份被人怀疑。
“最惊险的一次,刚进门就遇到一个老邻居,正要跟我打招呼,我赶紧把帽子压低,溜过去装不认识。”老何说,他是首席调解员,社区95%的人都认识他,可没人知道他是一名消费维权义工。“那一堂课听下来,头上汗涔涔,身上湿哒哒。”老何说,五六个彪形大汉看着,万一被识破也蛮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