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班族来说,吃午餐是件颇为烦恼的事。去餐馆,免不了要排队;点外卖,又担心食品安全。近日,一款新型自主取餐机亮相榕城,只要花约15秒,消费者就能取到一份还带着温度的快餐,便捷性堪比取快递。(11月13日《福州日报》)
其实,自主取餐机并不是个新事物,早在2012年11月的“高交会”上,全球首个全自动餐饮售卖机便进入了公众视野,而这款以提供更加方便和实惠的新鲜事物也带给人们很多期待。
然而时至今日,自主取餐机虽已在很多地方“开门营业”,但其尴尬的处境并没有得到缓解。对多数消费者而言,这仍是个比较新颖的东西,加之商家的前期宣传、推广不是很到位,所以整个市场接受表现的颇为惨淡。或者说,当前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与自主售餐机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良好匹配。
所以,在这样一个仍很尴尬的现实境遇下,过早的为该机器能完美解决送餐环节的“最后10米”唱赞歌,有点先入为主。不可否认,自主取餐机能够对用餐高峰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也能满足一部分生活随意的上班族的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他们的刚需不是单一的追求便捷或者菜品多样化,而是多种服务组合。
此外,自动售餐机既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多少出优势,也因食物存放时间长,质量难保证,形成了其开拓市场的天然硬伤。对于用餐者来说,与其承担一份风险,还不如订外卖来得安心些。毕竟,现在民众的消费观念变得越来越追求精细化,对于食品的要求更严格,如果没有良好的体验吸引回头客,不仅对售餐机也会对供餐商家形成不利影响。
况且,我们从新闻中也可以看出,上班族的顾虑也集中体现在食品安全和菜品种类单一。尤其作为直接供给食物的机器,需要民众有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加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注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加强的体现。商家要取得民众信任,就需要有耐心、有诚心让民众相信,自愿买单,而不是一种强迫式的营销。
其实,以手机软件的方式将后勤服务信息化,这不仅是商家们要考虑的事情,当地政府也当形成这样一种服务意识。在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下,不妨利用政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毕竟这解决的不仅是吃饭问题,也可缓解交通,也能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只有保证外环境趋于稳定,商家才能更专注菜品研究和营销推广。当然,每一项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新事物都需要演进的过程,彼此都该保持一份耐心,给其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再观望到底能发展还是消亡,自然泾渭分明。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