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四十三岁的赵同在媒体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彻底颠覆一贯的红学结论,奈何文章刊于小报之上,并未引起注意。之后,他写作《红楼猜梦》一书,并取得反响,台湾大学教授更专程于《联合报》上刊载文章《石破天惊》肯定他的看法,这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以曹雪芹的年龄与经历,他不具备写作《红楼梦》的资格,写《红楼梦》的其实是曹雪芹的父亲”赵同认为,一旦弄清楚《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一直在红学界悬而未决的“脂砚斋”其人也可迎刃而解。“很简单,‘脂砚斋’说的就是曹雪芹的母亲,她在书中以‘薛宝钗’这个形象出现。”赵同解释说,只有和作者一起长大的人,才能清楚作者增删的举动,甚至于知道一些内幕的东西。“说《红楼梦》增删五次,而每一次都有脂批,且是从头批到尾的,谁人有这样的精神。”
如若上述理论成立,那么《红楼梦》的写作年代要比现在得知的至少提早十年。
以纠错为写作目的,《红楼梦醒时》已行销新加坡、台湾、香港,甚至美国多年,如今即将“登陆”,赵同却说自己最希望要的是别人的批评,“我知道大陆人才众多,有很多人研究红学,我希望他们提出争论,我就怕没争议。”赵同坦诚地表示,两岸红学界应该加强沟通,“哪怕他们说我写的不对,只要他们愿意研究,若我真是错了,就一把火把书烧掉,这也是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