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春晚也“感恩”
1月18日,老孟带着山寨剧组成员,来到北京西客站迎接从四川阿坝茂县赶来参加“山寨春晚”演出的27位农民。他们穿着羌族服饰,一走出站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孟介绍说,这些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社会上捐赠的,有的乐器是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他们来表演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过“山寨春晚”表达一个愿望:感谢北京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各国人民给予地震灾区的救援,他们是来感恩的。
事实上,四川阿坝茂县这个村子里的人,迄今还住在国家提供的板房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他们得知有“山寨春晚”这样一个舞台,能让他们将自己积蓄很久的一种感情释放出来,他们宁愿借路费也要从遥远的阿坝山区赶来参与。
该节目评论员认为,把感恩内容放到晚会上是很典型的山寨,大家知道这是在模仿一些电视台的表现手法,表明“山寨春晚”也在悄然向主流文化靠拢。这里牵涉到山寨文化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以及参与愿望的同时,也想表现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这才是今后应当继续弘扬的。
“山寨”逼“主流”进步
2008年至今,“山寨文化”火遍中国,一种单纯的经济行动已经嬗变为无法回避的泛文化现象。最初是“山寨手机”,随后是“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山寨政府网站”、“山寨诺贝尔”、“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文化”以雷人姿态对主流文化发起迅猛冲击。
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主题(符号),以强化和宣泄公众的精神和利益诉求。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上世纪90年代的西北风、下海潮,等等;“山寨”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多元社会对于平民文化的高度归纳,它涵盖了恶搞、颠覆、仿效、解构等民间娱乐模式,最终将一切带有“仿制”烙印的文化行为揽入怀中。
“山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语词正在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阶段性状态——如果主流做得足够好,“山寨”自然会销声匿迹。作为一个阶段的产物,“山寨”必然会像一阵大风,最终从我们生活的上空呼啸而过,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而世界上一些先发展地区的成长路径,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山寨”现象的积极视角。
■争议 反方:没创意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文化符号,不管你批评它也好,骂它抵制它也好,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在这个情况下,你有本事另外搞一个,你那个叫山寨,非要也叫春晚,你应该搞清楚。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无非也就是演出,还有什么创意呢?
学者项立刚说,山寨文化我没有看到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山寨文化的表现形式,最本质的是什么?就是人家很成功了,我想借一下别人的力量,借一下别人的影响力,这样的东西有多少价值呢?
“山寨春晚”节目评论员也认为,当今时代,从科技到文化,都讲究“自主创新”,只有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对于“山寨春晚”甚至山寨文化来说,只讲“模仿”“复制”显然是不行的。
正方:很过瘾
一些热衷于山寨的网民则认为,“山寨春晚”能够把各种民间经典的东西搬上网络让网民都能看到,中国有两亿多网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能够让大家了解到,那是非常好的。
“山寨春晚”节目评论员指出,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春晚”,山寨已经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遭到了普遍的批评和反对,而带有草根性、大众化、搞笑以及娱乐味道的山寨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宽容地接受了。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山寨文化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和潮流,代表了最普遍的文化需要,“大多数的民众不需要那么严肃高雅的文化产品。人们在快节奏、紧张的生活中,需要搞笑、宣泄、放松。山寨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缓解了压力。”“山寨文化”向主流靠拢
事实上,老孟导演的这一台晚会,只是众多“山寨”中的一家。临近春节,中原“山寨版”春晚,广东山寨春晚、深圳山寨春晚、中国大学生山寨版春晚等纷纷出炉,让“山寨春晚”这把火烧成了燎原之势。今年春节,天涯社区推出了两台“山寨春晚”,以特色海南话传递乡音乡情的海南一家网络春晚,还开出了名为“开往春天的骚包车”的“山寨春晚”,招集了“山寨王菲”“山寨张学友”等,为网民们奉献了《八卦欢迎你》《幸福妄想曲》《天涯春运滚滚来》等节目。面对“山寨春晚”出现的争议。一些学者对山寨文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山寨春晚也“感恩”
1月18日,老孟带着山寨剧组成员,来到北京西客站迎接从四川阿坝茂县赶来参加“山寨春晚”演出的27位农民。他们穿着羌族服饰,一走出站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孟介绍说,这些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社会上捐赠的,有的乐器是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他们来表演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过“山寨春晚”表达一个愿望:感谢北京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各国人民给予地震灾区的救援,他们是来感恩的。
事实上,四川阿坝茂县这个村子里的人,迄今还住在国家提供的板房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他们得知有“山寨春晚”这样一个舞台,能让他们将自己积蓄很久的一种感情释放出来,他们宁愿借路费也要从遥远的阿坝山区赶来参与。
该节目评论员认为,把感恩内容放到晚会上是很典型的山寨,大家知道这是在模仿一些电视台的表现手法,表明“山寨春晚”也在悄然向主流文化靠拢。这里牵涉到山寨文化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以及参与愿望的同时,也想表现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这才是今后应当继续弘扬的。
“山寨”逼“主流”进步
2008年至今,“山寨文化”火遍中国,一种单纯的经济行动已经嬗变为无法回避的泛文化现象。最初是“山寨手机”,随后是“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山寨政府网站”、“山寨诺贝尔”、“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文化”以雷人姿态对主流文化发起迅猛冲击。
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主题(符号),以强化和宣泄公众的精神和利益诉求。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上世纪90年代的西北风、下海潮,等等;“山寨”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多元社会对于平民文化的高度归纳,它涵盖了恶搞、颠覆、仿效、解构等民间娱乐模式,最终将一切带有“仿制”烙印的文化行为揽入怀中。
“山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语词正在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阶段性状态——如果主流做得足够好,“山寨”自然会销声匿迹。作为一个阶段的产物,“山寨”必然会像一阵大风,最终从我们生活的上空呼啸而过,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而世界上一些先发展地区的成长路径,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山寨”现象的积极视角。
■争议 反方:没创意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文化符号,不管你批评它也好,骂它抵制它也好,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在这个情况下,你有本事另外搞一个,你那个叫山寨,非要也叫春晚,你应该搞清楚。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无非也就是演出,还有什么创意呢?
学者项立刚说,山寨文化我没有看到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山寨文化的表现形式,最本质的是什么?就是人家很成功了,我想借一下别人的力量,借一下别人的影响力,这样的东西有多少价值呢?
“山寨春晚”节目评论员也认为,当今时代,从科技到文化,都讲究“自主创新”,只有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对于“山寨春晚”甚至山寨文化来说,只讲“模仿”“复制”显然是不行的。
正方:很过瘾
一些热衷于山寨的网民则认为,“山寨春晚”能够把各种民间经典的东西搬上网络让网民都能看到,中国有两亿多网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能够让大家了解到,那是非常好的。
“山寨春晚”节目评论员指出,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再到“山寨春晚”,山寨已经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遭到了普遍的批评和反对,而带有草根性、大众化、搞笑以及娱乐味道的山寨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宽容地接受了。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山寨文化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和潮流,代表了最普遍的文化需要,“大多数的民众不需要那么严肃高雅的文化产品。人们在快节奏、紧张的生活中,需要搞笑、宣泄、放松。山寨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缓解了压力。”“山寨文化”向主流靠拢
事实上,老孟导演的这一台晚会,只是众多“山寨”中的一家。临近春节,中原“山寨版”春晚,广东山寨春晚、深圳山寨春晚、中国大学生山寨版春晚等纷纷出炉,让“山寨春晚”这把火烧成了燎原之势。今年春节,天涯社区推出了两台“山寨春晚”,以特色海南话传递乡音乡情的海南一家网络春晚,还开出了名为“开往春天的骚包车”的“山寨春晚”,招集了“山寨王菲”“山寨张学友”等,为网民们奉献了《八卦欢迎你》《幸福妄想曲》《天涯春运滚滚来》等节目。面对“山寨春晚”出现的争议。一些学者对山寨文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山寨春晚也“感恩”
1月18日,老孟带着山寨剧组成员,来到北京西客站迎接从四川阿坝茂县赶来参加“山寨春晚”演出的27位农民。他们穿着羌族服饰,一走出站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老孟介绍说,这些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社会上捐赠的,有的乐器是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他们来表演节目是次要的,主要是想通过“山寨春晚”表达一个愿望:感谢北京人民,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各国人民给予地震灾区的救援,他们是来感恩的。
事实上,四川阿坝茂县这个村子里的人,迄今还住在国家提供的板房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他们得知有“山寨春晚”这样一个舞台,能让他们将自己积蓄很久的一种感情释放出来,他们宁愿借路费也要从遥远的阿坝山区赶来参与。
该节目评论员认为,把感恩内容放到晚会上是很典型的山寨,大家知道这是在模仿一些电视台的表现手法,表明“山寨春晚”也在悄然向主流文化靠拢。这里牵涉到山寨文化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在满足人们的娱乐以及参与愿望的同时,也想表现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这才是今后应当继续弘扬的。
“山寨”逼“主流”进步
2008年至今,“山寨文化”火遍中国,一种单纯的经济行动已经嬗变为无法回避的泛文化现象。最初是“山寨手机”,随后是“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山寨政府网站”、“山寨诺贝尔”、“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文化”以雷人姿态对主流文化发起迅猛冲击。
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主题(符号),以强化和宣泄公众的精神和利益诉求。如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上世纪90年代的西北风、下海潮,等等;“山寨”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多元社会对于平民文化的高度归纳,它涵盖了恶搞、颠覆、仿效、解构等民间娱乐模式,最终将一切带有“仿制”烙印的文化行为揽入怀中。
“山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语词正在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阶段性状态——如果主流做得足够好,“山寨”自然会销声匿迹。作为一个阶段的产物,“山寨”必然会像一阵大风,最终从我们生活的上空呼啸而过,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而世界上一些先发展地区的成长路径,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山寨”现象的积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