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实验确认中毒
由于崇陵已经封闭,不能开棺检验,研究人员只能用库房里存放的光绪等人的头发、衣服和遗骨做检验。
据介绍,课题组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侦破手段,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整个过程严格遵照法医鉴定规范。
研究人员通过对光绪两缕头发分段检测,发现第一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发段的第10段(2404微克/克),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发根部位的砷含量明显低于发梢和头发中段。
为了验证光绪的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名清代草料官以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性别、同环境发砷检测。结果表明,光绪的几处头发截段中砷含量不仅远高于当代人,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确属中毒。
但中毒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呢?这个结果还不能说明。
研究过程中有人提出,光绪生前长期服用中药,会不会是雄黄、朱砂等物质长期聚集体内导致砷、汞中毒,换句话说,可能是长期服药造成的慢性中毒。对于这个假设,大家一开始一筹莫展。
一篇报道让研究有了转机。其间,有课题组的成员在2004年12月29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看见了有关一名慢性砷中毒患者的报道。
该报道称,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可引起慢性砷中毒。课题组随即与文章的作者取得了联系,并截取了这名慢性砷中毒患者的两缕长发,与光绪的头发进行对比检测。
结果显示,光绪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与慢性中毒者迥异。“如果慢性中毒的话,发根部位砷值会比较高。但光绪的头发恰恰相反,是发梢比发根要高,所以光绪肯定不是慢性砷化物中毒”。提到这件事,原子能研究所的王珂说自己很幸运,一篇报道让研究柳暗花明。
法医确定砒霜致死
既然不是慢性中毒,光绪头发上高含量的砷究竟从何而来?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光绪棺椁内外的环境、衣服、遗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环境样品中的砷含量远低于光绪头发的砷含量,从而排除了环境污染的可能。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光绪身上的三件内衣均不同程度地腐烂,胃区、系带、领肩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尸体特殊部位看,衣物上掉落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含砷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向外多角度扩散。
但砷化物不同种类具有不同毒性,致人死亡的量也有分别。置光绪于死地的究竟是何种砷化物,其总量又是多少呢?为此,研究人员用小白鼠做模拟实验,发现光绪头发、衣物等遗物上的砷化物由砒霜生成。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光绪死前摄入的是砒霜。
研究人员测算发现,仅光绪头发残渣和一件衣物及残渣中的砒霜含量就高达约201.5毫克,而正常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
至此,研究人员终于解开了光绪死亡的谜团——光绪系砒霜中毒死亡。
下毒真凶依旧是谜
光绪死于服下了大量砒霜,但是谁下的毒?这依旧是个谜。
现有资料显示,早在1904年,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就向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透露光绪必定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光绪死后,长期陪侍的起居注官恽毓鼎、继承人宣统、慈禧的陪侍德龄都曾有证言称其是被毒害致死。虽然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和矛盾之处,但这一说法得到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大家多把矛头指向慈禧,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或李莲英。启功曾回忆说,他官居礼部尚书的曾祖父曾看见一个小太监给光绪端去一碗塌喇(酸奶),询问后小太监说是慈禧赐给光绪的,不久后就传出了光绪驾崩的消息。
戴逸教授说,他高度怀疑是慈禧下毒杀死了光绪。因为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偏偏自己先罹重病,故令手下在自己临终前毒死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