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日电 据搜狐网转载《城市晚报》报道,今年39岁的刘淑清,童年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生活的艰辛,让她自幼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强不息。靠着多年的辛勤劳动和苦心经营,她积累了上百万财富。但富裕起来的她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享受生活,她选择的是在汽贸开发区东岗村开办了一家免费福利院。几年来,她共收养了15位孤寡老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10名残疾人、6名孤儿(其中两个有智力缺陷。此外还先后支助过20多名贫困学生。多年来她像亲闺女一样照顾着那些老人,使他们晚年无忧;像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着那些残疾人,使他们生活无虞;像母亲一样对待着那些孤儿,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母爱。许多人对此不理解,背后叫她“破烂王”,但她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过过流浪的日子,所以我知道无家可归的人从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爱。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趁年轻去享受生活,却要和这些素不相识的‘老弱病残’生活在一起,把辛苦赚来的钱花在他们身上?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我生活的动力……”
长春市汽贸开发区东岗村有家“吉盛免费福利院”,它是由刘淑清在2000年创办的,现在这里生活着15个孤寡老人,10个残疾人,4个孤儿。虽然名叫福利院,但其实这里更像一个特殊的家庭,因为多年来,刘淑清一直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着这些不幸的人。是什么原因让刘淑清在富裕后没有选择享受生活,而是开办福利院悉心照顾那些“陌生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4月1日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他们是我生活的希望”
刘淑清今年39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谈及开办福利院的初衷,她说“我过过流浪的日子,我知道无家可归的人,在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爱。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趁年轻去享受生活,却要和这些素不相识的‘老弱病残’生活在一起,把辛苦赚来的钱花在他们身上?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我生活的动力……”。其实,早在创办福利院之前,刘淑清就帮助过许多老人和残疾人,福利院创办后,更是先后收留过几十名老人和残疾人。“我1997年开始帮助那些生活不幸的人,我收留的第一个人叫孙国战,是个孤儿,我叫他‘战子,我让他叫我姐姐。”多年来,刘淑清一直像母亲一样关怀着孙国战,在刘淑清的操持下,孙国战目前已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战子为人实在,人长的不是那么俊,所以我就想趁着年轻给他物色个好媳妇。”“现在他们的女儿都快6岁了,他们两口子总来看我。”刘淑清说。据了解,刘淑清先后曾收养了6个孤儿,在她的关心和操持下,目前有两人已经结婚,两人正在读书。
惧怕婚姻17岁被迫离家出走
刘淑清童年的家庭生活很不幸,这使她过早的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当年母亲是带着3个姐姐嫁给父亲的,父母婚后一年生下了我,当时父亲和前妻还有一个儿子。在童年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争吵,我总是偷偷地躲在桌子下面。因为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有锤子之类的东西砸过来。我12岁的时候,父亲得了精神分裂症,从此我成了他的撒气筒,动不动就会挨打,当时我经常被吓得到苞米地去住。”。刘淑清的母亲当时也经常成为其父的殴打对象,经常以泪洗面。刘淑清17岁时,她父想硬是把她嫁出去,但当时的刘淑清对婚姻有种莫名的恐惧,这或许是因为童年生活的阴影挥之不去所至。当时,她选择了离家出走“那天,我把秋收的玉米运回家摆放好,偷偷地和母亲说了一声,就走了。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在村口哭着向我挥手,然后就迅速地跑回了家,因为她害怕被父亲知道。”刘淑清说。
“我当时多么渴望得到家的关爱啊”
刘淑清一走就是三年。三年间,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是东家住几天西家住几天,在此期间,她卖过鸡蛋、雪糕还卖过菜。“那时侯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哭,我总是想,为什么我没有家?为什么没有人关心我?后来我用姐姐借给我的钱买了雪糕箱子,每天骑着车子从范家屯到长春卖雪糕。”刘淑清说:“那段日子让我变得格外坚强,同时也格外脆弱。坚强是,从此我可以克服任何苦难;脆弱是,每当看到别人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时,我都会偷偷流泪,当时在内心深处,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家的关爱啊”!
办福利院想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后来我和爱人结婚了,他对我很好。我们从那时开始做生意。”刘淑清告诉记者。1987年以来,刘淑清夫妇先后开起了汽车修理部、食杂店和饭店,靠着辛苦劳动和苦心经营,到1999年时,刘淑清一家积累了上百万的财富。富裕起来的刘淑清经常拿钱去帮助生活贫困的人。
2000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对刘淑清触动很大。当时回娘家探亲的她,听说邻居马大叔在家中病死后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死时兜里还揣着她此前给的零花钱。“马大叔的死对我触动很大,这些孤寡老人操劳了一辈子,可是晚年却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为了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刘淑清决定开办“吉盛免费福利院”。此后,她把附近的几位孤寡老人都接进了福利院。
一度遭到家人反对和邻居嘲讽
“这些年来,我这里收养了很多残疾人、低智商的人,外人都说我是‘破烂王’,说我收养的人没有一个健康的。但是我觉得,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也要想着别人。付出就不要想着回报,因为爱就是奉献。因为我知道没有家的人是多么的渴望拥有家的温暖……”“我有钱了,但是我的心里总是缺少很多东西。”刘淑清说。尽管开办免费福利院的决定,一度曾遭到家人的反对和亲朋邻居的嘲讽,但刘淑清凭着心中的信念,始终一如既往地坚持,一点也没有动摇。为了能专心敬老事业,刘淑清夫妇还把儿子和女儿先后送到外地上学,儿女为此也曾抱怨过她。谈及儿女,此前眼圈红红的刘淑清,再也一直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因为她觉得有时确实忽略了儿女的感受,尽管从内心深处她一直深爱着他们。
“妈妈想把爱给需要爱的人”
刘淑清的丈夫是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谈到对妻子开办福利院一事时,他说“我支持她,她做的这些也是我想做的……”刘淑清的儿子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我真的不理解我妈,她没钱的时候就拼命的赚,有钱的时候却总是给别人花。她自己连套象样的衣服都没有,鞋子都穿破了才扔掉。有时我和妹妹想要买什么,她从来都是问了又问才给我们钱,有时根本就不给。那个时候我真的怪过我妈。”“随着自己的逐渐长大,我开始理解母亲了,每次母亲和老人们在一起时,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幸福。“妈妈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人关心她,所以她总想把自己的爱分给所有需要关爱的人。”
老人们都拿刘淑清当亲闺女
今年70岁的董凤兰老人是公主岭人,老伴过世后,她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四处捡破烂为生。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她来到了刘淑清的福利院,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真的,那个时候我还以为自己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呢。现在好了,我到自己闺女身边了,我哪也不去了,她比我亲闺女还亲啊。”“我刚来福利院时,每天总是一个人呆在屋里听收音机。后来闺女(刘淑清)说,总这样下去不行,人越老越需要有个伴。闺女觉得这里的老杨很适合我,就给我撮合了。以前她还撮合成一对呢。”董大娘董大娘有些害羞地告诉记者。多年来,刘淑清一直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对待着他们这些孤寡老人,而这些老人也都拿她当亲闺女。一位大娘告诉记者,为了更方便的照顾老人,刘淑清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自己的房子始终没去住。“她每天晚上都会挨个屋看看,怕我们这些老人渴了、病了的……她挨屋看完了才能安心睡觉。”现在老人们都拿福利院当作自己的家,他们觉得在这里找到了温暖,找到了关爱。
对于委屈,她总是默默承受
有一些孤寡老人性格和脾气都有些怪,这也让刘淑清受过委屈,但她更多的是选择默默承受,因为她相信,爱能融化一切。曾有一位谢大娘经常对服务员连打带骂,有一次她在医院里当着许多人的面对刘淑清说:“你是不是在饭里下毒了,想害死我啊。”当时,这句话使刘淑清的内心充满了委屈、无奈、泪水也不禁夺眶而出。但事后,她依然一如既往的照顾着这里所有的老人。
小三现在名叫“党吉盛”
几年前,九台市胡家乡峰密村51岁的王亚芬因为肝硬化而去世,临死前她曾表示,希望有人能够收养她收养的孤儿小三(媒体对此曾做过报道)。刘淑清得知情况后亲自到王亚芬家接走了“小三”,并收养至今。昨日上午,记者在福利院里见到了那个曾经见人就躲的“小三”,如今的他不仅高了胖了,还变得更加聪明了。他现在有了新名字,叫党吉盛,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健康成长的意思。
每年拿出6000元支助贫困学生
2002年的一天晚上,刘淑清从电视上得知东风县和洮南县等地有很多孩子因贫困而面临辍学。当时,她心里很难受,一夜无眠。次日一早,她找到了省妇联,决定每年拿出6000元钱支助20名贫困山区的儿童上学。昨日记者采访时,刘淑清给省妇联打去电话,因为给孩子们送钱的日子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