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  社会万象—奇闻异事
搜 索
中美团队发现混元兽 系人类等胎盘类动物早期祖先
2018-06-22 10:53:04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混元兽复原图

  混元兽化石标本保存完好

  日前,记者从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毕顺东研究组发现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混元兽,将改写有袋类哺乳动物起源历史。毕顺东教授领衔中美古生物学研究团队,于6月13日在英国《自然》上在线发表研究长文。

  “这个发现有点类似人们经常问的‘我们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对理解有袋类动物的祖先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证据!”长江日报记者专访到毕顺东教授,他对新研究成果的意义进行了通俗的解释。

  人类早期祖先竟是混元兽

  毕顺东介绍,现在哺乳动物中的主体(99.9%)是胎盘类和有袋类,其中胎盘类数目多达5500多种,有袋类有270种,“现代人即属于胎盘类。因而有关胎盘类和有袋类动物从何起源、何时分异,这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

  这次,毕顺东研究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发现了距今约1.2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属热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动物标本,研究组将之命名为混元兽。

  他解释,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元气之始也,指示生物拥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混合特征的特别属性。“种名周氏,献给周忠和博士,感谢他不但开启和推动了热河生物群的深人研究,而且引导和帮助其他年轻团队对热河生物群开展研究”。

  毕顺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混元兽是人类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而以往被认为是袋鼠等有袋类哺乳动物祖先的中国袋兽,与混元兽同属—支,均为早期真兽类,并非有袋类的祖先。

  “我们的研究对回答‘有袋类从哪里来’提出了新见解,有袋类动物起源于亚洲的结论有待进—步商榷。”毕顺东说,新研究成果动摇了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

  标本保存完好,研究成果得来不易

  新研究成果的得出并不容易。“我们花了将近3年多的时间,重新编辑了数据矩阵。”毕顺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困难在于与这个标本类似的化石已经发表,譬如中国袋兽,攀援兽,研究组因此花了更多时间来寻找新的科学问题。

  过去20年间,中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了超过120多个属种的脊椎动物化石。遗憾的是,相对于种类丰富、保存精美的恐龙和鸟类化石,兽类哺乳动物只有3属3种。其中始祖兽和无矢脊兽是真兽类,中国袋兽则常被认为是后兽类的最早化石记录。

  以往的这120多个化石为解决胎盘类与有袋类的分异问题提供了形态证据,但受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科学家们难以获取更详尽的解剖学证据,因此引发了长久以来对这些种类、尤其是中国袋兽系统发育位置的争议。

  “新发现的混元兽保存完好、结构精美。但由于这块化石不是最早的有袋类或者胎盘类,事实上,它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和回答什么科学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毕顺东说。

  完整舌骨器破解生命密码

  3年内,毕顺东带领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数字化三维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复原了混元兽每块骨头的形态特征。还首次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完整的舌骨器。

  “人类的舌骨是由—个U形的单块骨头构成,而混元兽的舌骨由7块骨头组成、其结构更为精巧。”毕顺东向长江日报记者解释,舌骨器是为舌头和颈部某些肌肉提供附着处的—系列纤细的骨头,是哺乳动物重要的进食、咀嚼和发声的器官。由于它们不与其他任何骨头形成关节,因此在化石中很难被保存,是哺乳动物骨骼中知之最少的骨头。

  正如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审稿人指出:这—发现会为生物学与医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还重新构建了—个包括有56个早期哺乳动物分类单元和400多个形态学特征的大型数据矩阵,全面支序系统分析得到早期哺乳动物生命之树。发现热河生物群中的4种哺乳动物都属于真兽类,包括之前被归人后兽类的中国袋兽。研究组由此提出了有袋类可能不是起源亚洲的新假说。

  “这—研究结果科学意义重大,中国袋兽属于真兽类的新结论,表明亚洲可能不是有袋类动物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有袋类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为发现于北美1.1亿年前的三角齿兽。”毕顺东说。

责任编辑:杨金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