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社会  >  社会万象
搜 索
我们是不是做了假体检?选哪些项目能揪出早期癌症
2017-04-27 13:44: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

  ·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

  ·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

  ·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12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199;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

  “有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假体检’?”白领小朱满怀疑惑地说,“公司的同事前段时间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福利,胸片和B超检查也都做了,当时说各项指标没有啥异常。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癌的‘帽子’,竟然还是中晚期!”周围同事唏嘘的同时心生疑问:“难道我们做了‘假体检’?究竟选择哪些体检项目,才能揪出癌症早期病变的蛛丝马迹?”

  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

  肿瘤是身体中一种极易发生与存活的基因变异,它可发生在除头发之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同时,它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当的隐匿性,有些恶性肿瘤可能发展很快,扩散和转移、危及人们的生命。正是癌症“广发生、隐匿性”的特点,致使我们即便接受年度一般性的常规体检,也难免会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

  事实上,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对于那些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的肿瘤,诸如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等,PET-CT同样也会“失灵”。

  我们不能因为身边发生的漏诊个案来质疑体检的价值,事实上体检对于捕捉身体异常信号、及时治疗干预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体检项目便能轻易发现“癌信号”也是过于理想化。

  纵观现在市面上的诸多体检“菜单”,体检项目更多针对一些常见病的普筛,针对癌症体检的项目具有面广、项目多、收费贵等特点,作为普通民众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早筛的效率。

  体检项目要做些“加减法”

  肿瘤的发生具有遗传的内因和外界的诱因两部分。这也就给我们普通人选择“癌体检”项目提供了向导和思路。如今的体检“菜单”可根据个人需求做一些“加减法”,这道体检“数学题”普通民众应该怎么去做呢?其实,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破解这道题的“精髓”。

  首先筛查那些家族性遗传肿瘤。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我们建议,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及时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第一时间把它消灭在萌芽里。

  在筛查项目中,面对那些有较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民众在选择时也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12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199;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中肿瘤标志物不是确定癌症与否的“金标准”,但一定是重要参考。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较大数值,民众可根据相关提示,再做进一步筛查,提高首次筛查的经济效益和获益效率。

  再次筛查那些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肿瘤的发生有着内因驱动,更有外因的诱导。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诸多肿瘤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吸烟易致肺癌;大鱼大肉易致胰腺癌、肠癌;过烫饮食易致食道癌;幽梦螺旋杆菌易发生胃癌。这些有着明显外界诱因的肿瘤,都给我们民众选择对应的筛查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民众可根据上诉情况,和体检医生沟通评估之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低剂量螺旋CT及肠胃镜等检查。

  体检项目的“加减法”需要综合家族遗传、外界诱因、肿瘤疾病发生谱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民众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体检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健康体检“数学题”,用较小的经济成本,筛查出那些潜在的癌症“蛛丝马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