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11日《河南商报》报道,SB、MD、JB、NB等字母,是网民在网上骂人时的语言简称,如果给你的新车上这些字母号段的车牌号,你会有什么想法?“郑州近期将发放‘MD’车牌号段。”郑州市车管所车务科科长李宏钦说,如果MC牌号很快能发放完,下周就有可能发放MD牌号。北京新车上WC号段牌照遭冷,郑州近期将发放MD号段,会不会也受人冷落?不过,不少市民还是希望跳过含有网上骂人字母的车牌号。
有网络就会有网络语言,难以或者无法回避。NB(网络上也叫牛×)ED(男性性功能障碍)BS(鄙视)BC(白痴)BT(变态)……从不少市民希望跳过这些含有网上骂人字母的车牌号来看,市民还是很在乎“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同时,也生活在网络里。网络语言也早就“游移”到现实生活之中。
对网络语言上海立法加以“封杀”。从去年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根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此外,2007年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语文大纲中,虽没有明文规定高考作文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但教育人士还是建议,尽量不要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这样容易造成歧义。
“车辆号牌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号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网络语言“侵占”了车辆号牌这一稀缺资源后,让车辆号牌资源变得更加有限。其实,这是网络语言“侵占”社会资源的一个征兆,如果网络语言泛滥成灾的话,蚕食社会资源就在所难免。诚然,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因为网络语言中也有不少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和汉语造词规律,充满时代气息、生动活泼的语言,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又给低级粗俗的语言提供了诞生与成长的土壤。
对网络语言是一禁了之,还是加以规范?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如果仅仅是禁用,也许很难起到所预想的效果。中国人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通过提高国人对汉语的鉴赏力,教会大家如何进行甄别,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而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单纯从语言学角度来谈论网络语言的规范还不够,还应从可能侵占社会资源的高度来重新审视。
对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保护、开放与利用,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侵占”,网络语言引发车辆号牌的争议提醒了我们,语言的侵占是无形的,但同样具有“杀伤力”,某种程度上讲,更具重创性与毁灭性。警惕网络语言“侵占”社会资源,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已是迫在眉睫。